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三節(2),原文、譯文及註釋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三節(2),原文、譯文及註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孟子》,儒家經典著作,由戰國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所著,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也是四書中篇幅最長,部頭最終的一本,直到清末時期都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共七篇,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其學說處罰點爲性善論,護長德治。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三節(2)

【原文】

“設爲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有王者起,必來取法,是爲王者師也。《詩》雲:‘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謂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國!”

使畢戰問井地1。孟子曰:“子之君將行仁政,選擇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經界2始。經界不正,井地不鈞3,祿4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經界。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夫滕,壤地褊小,將爲君子焉,將爲5野人焉。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請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賦。卿以下必有圭田6,圭田五十畝;餘夫二十五畝。死徙無出鄉,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方里而井,井九百畝7,其中爲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潤澤之,則在君與子矣。”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三節(2),原文、譯文及註釋

【譯文】

“要興辦‘庠’‘序’‘學’‘校’來教育人民。‘庠’是教養的意思,‘校’是教導的意思,‘序’是教射箭的意思。夏代叫‘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學’這個名稱,三代都這麼叫。學習的目的都是爲了讓人明白人的倫常。諸侯、卿、大夫、士都明白了人的倫常,小老百姓自然會一團和氣親密無間了。這時如有聖王興起,也一定會來學習效法,這等於做了聖王的老師。《詩經》說:‘岐周雖然是古國,國運卻煥然一新。’這是讚美文王的詩。你努力實行吧,也來讓你的國家氣象一新!”

滕文公派畢戰來問井田制。孟子說:“你的國君準備實行仁政,選中你來問我,你一定要好好幹!實行仁政,一定要從劃分整理田界開始。田界劃分得不正確,井田的大小就不均勻,作爲俸祿的田租收入也就不會公平合理,所以暴虐的君王和貪官污吏總是輕視田間界限的劃分。田間界限正確了,人民土地的分配,官吏俸祿的釐定,都可以毫不費力地決定了。滕國土地狹小,也有貴族和農民的區分。沒有貴族,便沒人治理農民;沒有農民,也沒人養活貴族。我請求:郊野用九分抽一的助法,都城用十分抽一的貢法。公卿以下的官吏一定有圭田,每家五十畝;如有剩餘的勞動力,每人再給二十五畝。無論埋葬或搬家,都不離開本鄉本土。一井田中的各家,平日出出進進,互相友愛;防禦盜賊,互相幫助;罹患疾病,互相照顧。如此一來,百姓便親愛和睦了。每一里見方劃爲一個井田,每一井田劃爲九百畝,當中一百畝是公田,八家都各有私田百畝。這八家共同耕種公田,先把公田料理完畢,纔敢去幹私田的農活,這是區別官員和農夫的辦法。這不過是一個大略,至於如何去充實完善細節,那就在於你的國君和你本人了。”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三節(2),原文、譯文及註釋 第2張

【註釋】

(1)畢戰問井地:畢戰,滕之大夫;井地,即井田。

(2)經界:丈量土地的意思。

(3)鈞:同“均”。

(4)穀祿:相當於“俸祿”。

(5)爲:在這裏可以理解爲“有”。

(6)圭田:供祭祀用的田地。

(7)井九百畝:今一方里爲375畝,因此古之一畝較今爲小。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