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三節(1),原文、譯文及註釋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三節(1),原文、譯文及註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孟子》,儒家經典著作,由戰國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所著,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也是四書中篇幅最長,部頭最終的一本,直到清末時期都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共七篇,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其學說處罰點爲性善論,護長德治。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三節(1)

【原文】

滕文公問爲國。孟子曰:“民事不可緩也。《詩》雲1:‘晝爾於茅2,宵爾索綯 3;亟其乘屋4,其始播百穀。’民之爲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爲已。及陷乎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爲也?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於民有制。陽虎5曰:‘爲富不仁矣,爲仁不富矣。’

“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徹者,徹6助者,借也。龍子7:‘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貢。’貢者,8歲之中以爲常。樂歲,粒米狼戾9多取之而不爲虐,則寡取之;凶年,糞其田而不足,則必取盈焉。爲民父母,使民然10終歲勤動,不得以養其父母,又稱11益之,使老稚轉乎溝壑,惡在其爲民父母也?夫世祿,滕固行之矣。《詩》雲12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爲有公田。由此觀之,雖周亦助也。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三節(1),原文、譯文及註釋

【譯文】

滕文公請教怎樣治理國家。孟子說:“老百姓的事是延緩不起的。《詩經》上說:‘白天把茅草割,晚上把繩兒搓;趕緊上房修理,按時把五穀播。’老百姓有他們的規律:有固定產業的人才有一定的原則,沒有固定產業的人便不會有一定的原則。沒有一定原則的人,就會胡作非爲違法亂紀,什麼事都做得出來。等到他們犯了罪,然後加以處罰,這等於陷害。哪有仁人在位卻做出陷害老百姓的事呢?所以賢明的君主一定要敬業、節儉、禮遇臣下,尤其是取之於民要依照一定的制度。陽虎曾經說過:‘要想發財就不能仁愛,要想仁愛就不能發財。’

“古代的稅收制度:夏代每家五十畝地而行‘貢’法,商朝每家七十畝地而行‘助’法,周朝每家一百畝地而行‘徹’法。這三法的實質都是十分抽一。‘徹’是‘通’的意思,‘助’是藉助的意思。龍子說過:‘田稅最好的是助法,最不好的是貢法。’貢法是綜合若干年的收成得一個平均數。豐年,穀米撒得遍地都是,多徵收一點也不算暴虐,卻並不多收。災年,收到的秸稈連肥田都不夠,卻非收足那個平均數不可。作爲百姓父母的君主,卻讓他們一年到頭辛苦勞頓,結果連自己的父母都養不活,還不得不借高利貸來交足賦稅,最終使老的小的只能到溝壑中去等死,這怎麼能算是‘爲民父母’呢?做大官的享受世襲的田租收入,滕國早就實行了。〔爲什麼老百姓卻不能有一定的田地收入呢?〕《詩經》上說:‘雨先下到公田,然後再下到私田!’只有助法纔有公田有私田。這樣看來,即使周朝,也是實行助法的。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三節(1),原文、譯文及註釋 第2張

【註釋】

(1)《詩》雲:詩句引自《詩經·豳風·七月》。

(2)於茅:於,往;茅,取茅草。

(3)索綯:索,搓;綯,音táo,繩索。

(4)亟其乘屋:亟,急;乘,登上。

(5)陽虎:字貨,魯國正卿季氏的總管,事蹟多見於《論語》。

(6)徹:通;意思是,這是天下通行的。

(7)龍子:上古之賢人。

(8)挍:校,較。

(9)米狼戾:粒米,即米粒;狼戾,狼藉。

(10)盻然:勤苦勞頓的樣子;盻,音xì。

(11):舉借。

(12)詩》雲:詩句引自《詩經·小雅·大田》。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