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孟子》:公孫丑章句上·第六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孟子》:公孫丑章句上·第六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孟子》,儒家經典著作,由戰國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所著,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也是四書中篇幅最長,部頭最終的一本,直到清末時期都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共七篇,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其學說處罰點爲性善論,護長德治。

孟子·公孫丑章句上·第六節

【原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1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2之心——非所以內交3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4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5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6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7,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8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孫丑章句上·第六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譯文】

孟子說:“人人都有同情心。先王因爲有同情心,於是就有同情別人的政治了。憑着同情心來實行同情別人的政治,治理好天下就像手掌裏轉動個小玩意一樣簡單。我之所以說人人都有同情心,道理就在於:現在忽然看見一個小孩子將要掉到井裏去了,每個人都會產生驚駭同情的心情——這不是爲了要和這小孩的爹媽攀上交情,不是爲了要在鄉里朋友間博得聲譽,也不是討厭背上見死不救的壞名聲才這樣的。從這一點來看,人沒有同情之心,便不算是人;沒有羞恥之心,便不算是人;沒有推讓之心,便不算是人;沒有是非之心,便不算是人。同情之心是仁的首要,羞恥之心是義的首要,推讓之心是禮的首要,是非之心是智的首要。人具備了這四種首要的善心,就好比他有手足四肢一般自然。有這四種首要善心卻自己認爲不行的人,是自暴自棄的人;認爲他的君主不行的人,是殘害那君主的人。凡是具有這四種首要善心的人,若明白把它們都擴充起來,那就會像剛點燃的火苗,〔終成燎原之勢;〕剛涌出的泉水〔,終必匯爲江河〕。真的能夠擴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肯擴充,〔讓它自生自滅,〕最終連贍養爹媽都辦不到。”

《孟子》:公孫丑章句上·第六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第2張

【註釋】

(1)乍:忽然。

(2)怵惕惻隱:怵惕(chù tì),驚懼;惻隱,哀痛。

(3)內交:內,同“納”;內交,即結交。

(4)要:音yāo,求。

(5)非惡其聲:趙岐《注》:“非惡有不仁之聲名。”

(6)端:發端,開始。

(7)然:“燃”的本字。

(8)保:定。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