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五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五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1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孟子》,儒家經典著作,由戰國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所著,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也是四書中篇幅最長,部頭最終的一本,直到清末時期都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共七篇,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其學說處罰點爲性善論,護長德治。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五節

【原文】

墨者夷之因徐闢而求見孟子1。孟子曰:“吾固願見,今吾尚病,病癒,我且往見。”夷子不來2。

他日,又求見孟子。孟子曰:“吾今則可以見矣。不直,則道不見3;我且直之。吾聞夷子墨者,墨之治喪也,以薄爲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豈以爲非是而不貴也?然而夷子葬其親厚,則是以所賤事親也。”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1,此言何謂也?之則以爲愛無差等,施2由親始。”

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爲人之親其兄之子爲若親其鄰之赤子乎?彼有取爾也。赤子匍匐將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

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於壑。他日過之,狐狸食之,蠅蚋姑嘬之3。其顙有4,睨而不視。夫也,非爲人,中心達於面目,蓋歸反5而掩之。掩之誠是也,則孝子仁人之掩其親,亦必有道矣。”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憮然爲間6曰:“命之7矣。”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五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譯文】

墨家信徒夷之憑着徐闢的關係要求見孟子。孟子說:“我本來願意見他,不過我現在正病着;病好了,我打算去看他。”夷子便沒有來。

過了一段時間,他又要求見孟子。孟子說:“我現在可以見他了。但不直截了當地說,真理不能明白地顯現。我就直說了吧。我聽說夷子是墨家信徒,墨家的辦理喪事,以薄葬爲合理;夷子也想用這一套來改革天下,難道會認爲薄葬不對而認爲薄葬不高貴嗎?但是夷子埋葬父母親卻很豐厚,那便是拿他所看不起的東西來對待父母親了。”

徐子把這話轉達給夷子。夷子說:“儒家的學說認爲,古代君王愛護百姓就好像愛護嬰兒一般。這話是什麼意思呢?我以爲便是,人們之間的愛沒有親疏厚薄的區別,只是由雙親開始實行罷了。〔這樣看來,墨家的兼愛之說和儒家學說並不矛盾,而我厚葬父母,也沒有什麼說不過去了。〕”

徐子又把這話告訴了孟子。孟子說:“夷子真以爲人們愛他的侄兒和愛他鄰居家的嬰兒一樣的嗎?夷子只不過抓住了一點:嬰兒在地上爬行,快要跌到井裏去了,這自然不是嬰兒的罪過。〔這時候,無論是誰的孩子,無論誰看見了,都會去救的,夷子以爲這就是愛無等次,其實,這是人的惻隱之心。〕況且天生萬物,只有一個本源,夷子卻以爲有兩個本源,道理就在這裏。大概上古曾經有不埋葬父母的人,父母死了,就擡着扔到山溝裏。過了些時候,再經過那裏,就發現狐狸在撕咬着,蒼蠅蚊子在咀吮着那屍體。那個人不禁額頭上冒出了汗,斜着眼睛,不敢正視。這一種汗,不是流給別人看的,而是心中的悔恨在面目上的流露。大概後來他回家取了籮筐鏟子把屍體埋了。埋葬屍體誠然是對的,那麼,孝子仁人埋葬他的父母,自然有他的道理了。”

徐子把這話又轉達給夷子,夷子十分悵惘地停了一會,說:“我懂得了。”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五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第2張

【註釋】

(1)墨者夷之因徐闢而求見孟子:墨者,信奉墨子學說的人;夷之,已無可考;徐闢,孟子弟子。

(2)夷子不來:逢彬按,有的注本將此四字放在引號內,譯爲孟子對夷之的使者說讓夷子別來,不確。因爲如果這樣,按語法規律來講,否定副詞應當用禁止性的“勿”“毋”(《孟子》“毋”都寫作“無”)而不用“不”。通過對《孟子》全書的考察,也確實如此:除“夷子不來”一例外,《孟子》中“不”出現1083次,沒有表禁止、勸阻的;而全書的“勿”或“毋”(無)均表禁止、勸阻,如:“王請勿疑!”(《梁惠王下》)“王勿異也。”(《萬章下》)“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梁惠王上》)“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同上)因此,“夷子不來”意爲“夷子沒有來”,應該置於引號之外。

(3)見:同“現”。

(1)赤子:初生的嬰兒。

(2)施:行。

(3)蠅蚋姑嘬之:蚋(ruì),蚊類昆蟲;姑,應讀爲“盬(gǔ)”,咀吮;嘬(chuài),湊在一起吃。

(4)泚:音cǐ,出汗的樣子。

(5)虆梩:虆,音léi,土筐;梩,音lí,類似鏟子的工具。

(6)憮然爲間:憮(wǔ)然,茫然自失的樣子;爲間,一會兒。

(7)命之:命,教;之,夷子自指。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