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孟子》:萬章章句下·第一節(1),原文、譯文及註釋

《孟子》:萬章章句下·第一節(1),原文、譯文及註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8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孟子》,儒家經典著作,由戰國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所著,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也是四書中篇幅最長,部頭最終的一本,直到清末時期都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共七篇,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其學說處罰點爲性善論,護長德治。

《萬章下》共九章。 第一章比較了伯夷、柳下惠的作風,並得出“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與不恭,君子不由”的結論。

本章講伊尹“豈若使是君爲堯舜之君”“豈若使是民爲堯舜之民”和講孔子“去魯,曰,遲遲吾行”而“去齊,接淅而行”的內容與之合併,比較四人,最終得出“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的結論,並對“集大成”作了定義和描寫。

《孟子》:萬章章句下·第一節(1),原文、譯文及註釋

孟子·萬章章句下·第一節(1)

【原文】

孟子曰:“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橫1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與鄉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也。當紂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2夫廉,懦夫有立志。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此道覺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孟子》:萬章章句下·第一節(1),原文、譯文及註釋 第2張

【譯文】

孟子說:“伯夷,眼睛不看狐媚之色,耳朵不聽淫蕩之聲。不是他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他理想的百姓,不去使喚。天下太平,就出來做事;天下混亂,就退居鄉野。施行暴政的國家,住有暴民的地方,他都不忍心去居住。他認爲同鄉下人相處,就好比穿戴着禮服禮帽坐在泥地炭灰之上。就在商紂的時候,他住在北海邊上,期盼着天下的清平。所以聞知伯夷高風亮節的人中,貪夫都能變得廉潔,懦夫也能獨立不移。伊尹說:‘哪個君主,不可以侍奉?哪個百姓,不可以使喚?’天下太平時出來做官,天下混亂也出來做官,他說:‘上天生育這些百姓,就是要讓先知先覺的人來開導後知後覺的人。我是天生之民中的先覺者,我將以堯舜之道來開導芸芸衆生。’他這樣想:在天下的百姓中,只要有一個男子或一個婦女,沒有被堯舜之道的雨露所沾溉,便好像自己把他推進山溝裏讓他***一樣。他就是如此把匡服天下的重任一肩挑上。”

【註釋】

(1)橫:音hèng,兇暴,橫逆,不講理。

(2)頑:貪。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