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節(1),原文、譯文及註釋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節(1),原文、譯文及註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孟子》,儒家經典著作,由戰國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所著,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也是四書中篇幅最長,部頭最終的一本,直到清末時期都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共七篇,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其學說處罰點爲性善論,護長德治。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節(1)

【原文】

有爲神農之言者許行1,自楚之滕,踵2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爲之氓。”文公與之處。其徒數十人,皆衣褐3,捆屨4織蓆以爲食。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負耒耜5而自宋之滕,曰:“聞君行聖人之政,是亦聖人也,願爲聖人氓。”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

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6。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7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

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曰:“然。”“許子必織布而後衣乎?”曰:“否;許子衣褐。”

“許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織之與?”曰:“否;以粟易之。”曰:“許子奚爲不自織?”曰:“害於耕。”曰:“許子以釜甑爨8,以鐵9耕乎?”曰:“然。”“自爲之與?”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爲厲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豈爲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爲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10?何爲紛紛然與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憚煩?”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節(1),原文、譯文及註釋

【譯文】

有一位信奉神農氏學說叫許行的人,從楚國到滕國,登門謁見滕文公,告訴他說:“我這遠方之人聽說您實行仁政,希望得到一處住所,做您的編外之民。”文公給了他住處。他的門徒好幾十人,都穿着粗麻編成的衣服,以打草鞋織蓆子爲生。陳良的門徒陳相和他弟弟陳辛揹着農具,從宋國到滕國,也對文公說:“聽說您實行聖人的政治,那您也是聖人了。我願意做聖人的編外之民。”陳相見了許行,非常高興,完全拋棄了以前所學而向許行學習。

陳相來看孟子,轉述許行的話說:“滕君確實是個賢明的君主,即便如此,還不算真懂得大道理。賢人要和人民一道種地才吃飯,而且自己做飯,通過這種方式做到境內大治。如今滕國有穀倉,有存財物的府庫,這都是損害百姓來奉養自己,怎麼能叫作賢明呢?”

孟子說:“許子一定要自己種糧食才吃飯嗎?”陳相說:“對。”“許子一定要自己織布才穿衣嗎?”“不,許子只穿粗麻編織的衣。”

“許子戴帽子嗎?”答道:“要戴的。”“戴什麼帽子?”答道:“戴白綢帽子。”“是自己織的嗎?”答道:“不,用粟米換來的。”“許子爲什麼不自己織呢?”答道:“因爲妨礙幹農活。”

“許子也用鐵鍋瓦罐做飯,用鐵器耕種嗎?”答道:“是這樣的。”“自己做的嗎?”答道:“不,用粟米換來的。”

“農夫用粟米換取鍋碗瓢盆和農具,不能說損害了瓦匠鐵匠;那瓦匠鐵匠用他們的產品來換取粟米,又難道損害了農夫嗎?況且許子爲什麼不親自幹瓦匠活鐵匠活?爲什麼不放棄把各種器物儲備在家裏隨時取用的生活方式呢?爲什麼許子要一件一件地和各種工匠做買賣?爲什麼許子這樣不怕麻煩?”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節(1),原文、譯文及註釋 第2張

【註釋】

(1)有爲神農之言者許行:神農,上古傳說中的人物,三皇之一;重農學派託神農以自重。

(2)踵:至。

(3)褐:以未績之麻製成的短衣。

(4)捆屨:捆,織;屨,音jù,草鞋。

(5)耒耜:音lěi sì;耜是古代一種類似鍬的農具,當“耜”和“耒”一道用的時候,耜則分指該農具下端剷土的部分,耒則分指耜柄;耒耜合指剷土的農具,甚至泛指農具。

(6)饔飧而治:饔飧,音yōng sūn,熟食;這裏指自己做飯。逢彬按,治,意爲治理得好,太平。《孟子譯註》譯爲:“自己做飯,而且也要替百姓辦事。”恐非。這種在“謂詞性結構+而治”格式中的“治”多是《王力古漢語字典》歸納的“治理得好,太平”這一意義。例如:“無爲而治者,其舜也與?”(《論語·衛靈公》)“上古結繩而治。”(《周易·繫辭下》)“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周易·說卦》)詳見楊逢彬《孟子新注新譯》。

(7)厲:使病,摧殘,折磨,損害。

(8)釜甑爨:釜,金屬鍋;甑,音zèng,蒸飯的瓦制炊具;爨,音cuàn,燒火做飯。

(9)鐵:這裏指農具。

(10)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舍,放棄。逢彬按,此句承上句,謂何不放棄皆取之於其宮中而用之的做法。宮,上古無論貴賤,住所都叫作宮。章太炎說,這一句的“舍”相當於後世的“啥”,“舍皆”就是“啥都”。恐非。“疑問代詞+都”表周遍意義如“誰都不信”“什麼東西都買”的格式產生甚晚,《孟子》成書時代不可能有這種表達方式。詳見楊逢彬《孟子新注新譯》。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