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節(2),原文、譯文及註釋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節(2),原文、譯文及註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8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孟子》,儒家經典著作,由戰國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所著,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也是四書中篇幅最長,部頭最終的一本,直到清末時期都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共七篇,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其學說處罰點爲性善論,護長德治。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節(2)

【原文】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爲也。”

“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爲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爲備;如必自爲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1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2,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堯獨憂之,舉舜而敷3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4,禽獸逃匿。禹疏九河5,瀹濟漯6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7,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當是時也,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

“后稷1教民稼穡,樹藝五穀2;五穀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3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使契4爲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放勳5日勞之來之6,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聖人之憂民如此,而暇耕乎?

“堯以不得舜爲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1爲己憂。夫以百畝之不易2爲己憂者,農夫也。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爲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是故以天下與人3易,爲天下得人難。孔子曰:‘大哉堯之爲君!惟天爲大,惟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4!’堯舜之治天下,豈無所用其心哉?亦不用於耕耳。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節(2),原文、譯文及註釋

【譯文】

陳相答道:“各種工匠的活計本來就不可能一邊種地一邊又來乾的。”

“難道治理天下的活計就獨獨能夠一邊種地一邊來乾的嗎?有官吏的工作,有小民的工作。只要是一個人,各種工匠的產品對他就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每件東西都要自己製造纔去用它,那是率領天下的人疲於奔命。所以我說,有的人勞動腦力,有的人勞動體力;腦力勞動者管理人,體力勞動者被人管理;被管理者向別人提供吃穿用度,管理者的吃穿用度仰仗於別人,這是普天之下的通則。

“當堯的時候,天下還是一片洪荒,大水亂流,氾濫全天下,草木茂密地生長,鳥獸快速地繁殖,穀物卻沒有收成,飛禽走獸威逼人類,華夏大地遍佈它們的足跡。只有堯一個人爲這事憂慮,於是選拔舜來總管治理工作。舜命令伯益主持放火工作,伯益便將山野沼澤分割成塊逐片焚燒,迫使鳥獸逃跑隱匿。禹又疏浚九河,把濟水漯水疏導入海,挖掘汝水漢水,疏通淮水泗水,引導衆水流入長江,這樣中國人民纔可以種地吃上飯。在這一時期,禹八年奔波在外,好幾次經過自己家門都忙得不能進去,即使他想種地,做得到嗎?

“后稷教導百姓種莊稼,栽培穀物。穀物成熟了,老百姓便得到了養育。人類的規律是這樣的:光是吃得飽,穿得暖,住得安逸,卻沒有教育,那也和禽獸差不多。聖人爲這事憂慮深重,便讓契做了司徒,教育人民明白人際的倫常關係——父子間的骨肉之親,君臣間的禮義之道,夫妻間的內外之別,老少間的尊卑之序,朋友間的誠信之德。堯每天督促他們,糾正他們,幫助他們,使他們各得其所,然後再賑濟窮困施以恩惠。聖人爲百姓考慮達到這樣的程度,還擠得出時間來種地嗎?

“堯爲得不到舜而憂慮,舜爲得不到禹和皋陶而憂慮。爲了自己的百畝之田種得不好而憂慮的,那是農夫。把錢財分給別人,叫作惠;教導大家都學好,叫作忠;爲天下找到好人才,叫作仁。因此,把天下禪讓給人家容易,爲天下找到好人才很難。所以孔子說:‘堯作爲君主真是偉大!只有天最偉大,也只有堯能效法天。堯的聖德浩蕩無邊,老百姓日日受其恩惠習慣了都不知有這人存在了!舜真是個好君主!天下坐得穩如泰山,卻不去享受它,佔有它!’堯舜治理天下,難道不用心思嗎?只是不把這心思用於如何種地罷了。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節(2),原文、譯文及註釋 第2張

【註釋】

(1)路:同“露”,破敗。

(2)食人:提供給別人吃;食,音sì,給……吃。

(3)敷:同“溥”“普”,遍。

(4)益烈山澤而焚之:伯益將山野沼澤分割成塊而焚燒之;烈,大約通“裂”,分割。詳見楊逢彬《孟子新注新譯》。

(5)九河:分別爲徒駭、大史、馬頰、覆釜、胡蘇、簡、絜、鉤盤、鬲津。

(6)瀹濟漯:瀹,音yuè,疏導;濟、漯,都是水名;漯,音tà。

(7)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除漢水外,汝與淮、泗都不入江;其實孟子這裏不過申述禹治水之功。

(1)后稷:名棄,周朝的始祖,帝堯時爲農師。

(2)五穀:稻(水稻)、黍(黃米之黏者)、稷(小米)、麥(小麥)、菽(豆類)。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節(2),原文、譯文及註釋 第3張

(3)有道:有規律。

(4)契:殷之祖先。

(5)放勳:堯之名。

(6)勞之來之:《爾雅》:“勞、來,勤也。”

(1)皋陶:音gāo yáo,虞舜時之司法官。

(2)易:整治。

(3)與人:給予別人。

(4)“大哉”至“而不與焉”:見《論語·泰伯》;與,即“參與”之“與”,含“私有”“享受”之意。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