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二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二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9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孟子》,儒家經典著作,由戰國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所著,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也是四書中篇幅最長,部頭最終的一本,直到清末時期都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共七篇,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其學說處罰點爲性善論,護長德治。

《滕文公下》共十章,第二章討論什麼是“大丈夫”,景春認爲公孫衍、張儀是,因爲他們“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拳頭硬,勢力強。孟子則說:“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先秦儒家認爲君子應該出仕以行其道。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二節

【原文】

景春1曰:“公孫衍、張儀2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3。”孟子曰:“是焉得爲大丈夫乎4?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5;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爲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二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譯文】

景春說:“公孫衍和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他們一生氣,諸侯都心驚膽戰;安居度日時,天下便戰火全熄。”孟子說:“如果僅僅這樣,又怎麼能算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行加冠禮時,父親要叮囑他;女子出嫁的時候,母親要叮囑她,把她送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家裏,一定要恭敬他人,一定要警誡自己,不要違背丈夫!’以順從爲原則的,是做婦人的道理。居住在天下這麼廣闊的空間,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走着天下最光明的仁義之路;得志之日,帶領百姓一同走這條路;不得志之時,一個人也要走這條路。富貴不能引誘他,貧賤不能改變他,威武不能壓服他,這樣才叫作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二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第2張

【註釋】

(1)景春:與孟子同時的縱橫家。

(2)公孫衍、張儀:公孫衍即魏人犀首,當時著名的說客;張儀,魏人,遊說六國連橫去服從秦國的大政客。

(3)熄:烽火熄。

(4)是焉得爲大丈夫乎:此句當譯爲:“若僅僅這樣,又怎麼能算大丈夫呢?”因爲,“焉得”經常處於因果、條件複句的後一從句。除此例外,我們在7部先秦古籍中找到的其餘32例“焉得”全部處於因果、條件複句的後一從句。如:“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論語·八佾》——因果)“里仁爲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里仁》——條件)此例如仔細推求,也是一個緊縮了的條件複句,“是”復指前面的景春所說,故濃縮爲一個字。參見楊逢彬《論語新注新譯》5.19的《考證》(一)。

(5)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時男子到了二十歲,便算作成年人,行加冠禮。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