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孟子》:盡心章句下·第三十七節(2),原文、譯文及註釋

《孟子》:盡心章句下·第三十七節(2),原文、譯文及註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孟子》,儒家經典著作,由戰國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所著,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也是四書中篇幅最長,部頭最終的一本,直到清末時期都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共七篇,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其學說處罰點爲性善論,護長德治。

《盡心下》共三十八章。三十七章,一是說,如果交友交不到中行之士,就找狂放和狷介的人好了;二是闡述爲何鄉愿是敗壞道德的人。

孟子·盡心章句下·第三十七節(2)

【原文】

曰:“何如斯可謂之鄉原矣?”曰:“‘何以是也?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爲踽踽涼涼1?生斯世也,爲斯世也,善斯可矣。’閹然媚於世也者,是鄉原也。”

萬子曰:“一鄉皆稱原人焉,無所往而不爲原人,孔子以爲德之賊,何哉?”曰:“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衆皆悅之,自以爲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孔子曰: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惡佞,恐其亂義也;惡利口,恐其亂信也;惡鄭聲,恐其亂樂也;惡紫,恐其亂朱也;惡鄉原,恐其亂德也。君子反經2而已矣。經正,則庶民興;庶民興,斯無邪慝矣。”

《孟子》:盡心章句下·第三十七節(2),原文、譯文及註釋

【譯文】

問道:“怎樣的人才可以叫他好好先生呢?”

答道:“〔好好先生總是議論狂放之人說:〕‘爲什麼如此志大而誇誇其談呢?說的挨不着做的,做的也挨不着說的。只是說,古人哪,古人哪。’〔又議論狷介之士說:〕‘爲什麼這樣落落寡歡愁眉苦臉呢?’〔又說:〕‘生在這個世界上,爲這個世界做事,只要過得去便行了。’事事迎合,處處討好的人就是好好先生。”

萬章說:“全鄉的人都說他是個誠謹善良的人,他也到處表現爲是個誠謹善良的人,孔子竟把他看作戕害道德的人。爲什麼呢?”答道:“這種人,要非難他,卻又舉不出什麼大錯誤來;要譏刺他,卻也沒什麼可譏刺,他只是向世間通行的惡俗看齊,和這個污穢的世界合流,居家好像忠誠老實,行動好像清正廉潔,大家也都喜歡他,他自己也以爲正確,但是不能和他一道走上堯舜的大道,所以說他是戕害道德的人。孔子說過,厭惡那種似是而非的東西:厭惡狗尾巴草,因爲怕它把禾苗弄亂了;厭惡滿嘴仁義行爲相反的人,因爲怕他把義搞亂了;厭惡巧舌如簧辯才無礙的人,因爲怕他把信實搞亂了;厭惡鄭國的樂曲,因爲怕它把雅樂搞亂了;厭惡紫色,因爲怕它把大紅色搞亂了;厭惡好好先生,就因爲怕他把道德搞亂了。君子使一切事物回到經常正道就可以了。經常正道不被歪曲,老百姓就會振奮興起;老百姓振奮興起,就沒有邪惡了。”

《孟子》:盡心章句下·第三十七節(2),原文、譯文及註釋 第2張

【註釋】

(1)踽踽涼涼:落落寡歡的樣子;踽,音jǔ。

(2)反經:歸於經常;反,同“返”。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