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哲學著作《墨子》:35章 非命(上)(1),原文、註釋及翻譯

哲學著作《墨子》:35章 非命(上)(1),原文、註釋及翻譯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墨子》,戰國時期的哲學著作,一般認爲是墨子的弟子及後學記錄、整理、編撰而成,共分爲兩大部分:一部分記錄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稱爲墨辨或墨經,着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墨子》原有71篇,當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無原文。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墨子·35章 非命(上)(1)

墨子的非命說,主要是爲了強調人爲力量的重要性,反對坐享其成的懶惰消極思想。他的目的在於使老百姓們能“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亂者得治”。

墨子的非命說是反對儒家所宣稱的“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最好證明。墨子曾師從儒家,後因發現儒家思想中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因此自創墨家學說。他的非命說就是針對孔子所提出的“命定論”而提出的。墨子認爲一個人的富貴貧賤不是天生的,而是由自己的努力與不努力所造成的,國家的混亂也不是命定的,而是君主不努力的結果。他認爲真正能夠決定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的是主觀的思想,而非命運。因此,不應該坐着等待命運的支配。

本篇的主題爲反對命定思想。墨子認爲命定論使人不能努力治理國家,從事生產;反而容易放縱自己,走向壞的一面。命定論是那些暴君、壞人爲自己辯護的根據。關於檢驗言論,墨子提出了“三表”法,即通過考察歷史、社會實情,並在實踐中檢驗言論,堅決反對誤國誤民的命定論。

哲學著作《墨子》:35章 非命(上)(1),原文、註釋及翻譯

【原文】

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國家者,皆欲國家之富,人民之衆,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貧,不得衆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亂,則是本失其所欲①,得其所惡,是故何也?

子墨子言曰:“執有命②者以雜於民間者衆。”執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則富,命貧則貧;命衆則衆,命寡則寡;命治則治,命亂則亂;命壽則壽,命夭則夭;命雖強勁,何益哉③?”以上說王公大人,下以駔④百姓之從事,故執有命者不仁。故當執有命者之言,不可不明辨。

然則明辨此之說,將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必立儀。”言而毋儀,譬猶運鈞①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②,何謂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③之者,有用之者。”於何本之?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於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於何用之?廢④以爲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謂言有三表也。

然而今之士君子,或以命爲有,蓋⑤嘗尚觀於聖王之事?古者桀之所亂,湯受而治之;紂之所亂,武王受而治之。此世未易,民未渝,在於桀、紂,則亂;在於湯、武,則天下治。豈可謂有命哉!

然而今之士君子,或以命爲有,蓋嘗尚觀於先王之書?先王之書,所以出國家,佈施百姓者,憲也;先王之憲亦嘗有曰:“福不可請,而禍不可諱,敬無益、暴無傷①者乎?”所以聽獄制罪者,刑也;先王之刑亦嘗有曰:“福不可請,禍不可諱,敬無益、暴無傷者乎?”所以整設②師旅、進退師徒③者,誓也;先王之誓亦嘗有曰:“福不可請,禍不可諱,敬無益、暴無傷者乎?”

哲學著作《墨子》:35章 非命(上)(1),原文、註釋及翻譯 第2張

【註釋】

① 欲:希望。

② 有命:即命定思想。

③ 此句中“命”,按劉昶說當爲“力”。

④ 駔:同“阻”。

① 鈞:製陶用的轉輪。

② 表:此句中用爲原則。

③ 原:推斷、考察。

④ 廢:通“發”,實施。

⑤ 蓋:通“盍”,何不之意。

① 傷:損害。

② 整設:整頓、整治。

③ 師徒:兵士。

哲學著作《墨子》:35章 非命(上)(1),原文、註釋及翻譯 第3張

【翻譯】

墨子說過:“古代的王公大人在國內施政,都希望國家富裕,人民衆多,刑法政事治理。然而事與願違,國家沒有富裕反而更加貧困了,人口沒有增多反而減少了,政治沒有得到治理反而更加混亂了,那麼,這是從根本上失去了他所希望的,得到了他所憎惡的,這是什麼原因呢。

墨子說過:“這是因爲主張命中註定一切的人在與人民中間還太多的緣故。”主張有命論的人說:“命裏富裕就會富裕,命裏貧困就會貧困,命裏子女多的就會子女多;命裏子女少的就會子女少,命裏治理得好就會治理得好;命裏混亂就會混亂;命里長壽就會長壽,命裏夭折就會夭折;即使很強大有勁,又有什麼用呢?”用這話對上游說王公大人,則干擾政事,對下散佈,則影響人民的努力生產,所以主張有命論的人是不仁的。所以對主張有命論的人的話,不能不深入地剖析。

既然這樣,那麼要明白察辨這種說法,將會怎樣去做呢?墨子說道:“必須樹立一個準則。”說話沒有標準,好比在陶輪的上面,放立一個測量時間的儀器,就不可能弄明白是與非、利與害的辨別了。所以言論有三條標準,哪三條標準呢?墨子說:“有考察其本原的,有審度其事故的,有運用於實踐的。”如何考察其本原?要向上溯源於古時聖王事蹟。如何推究呢?要向下考察百姓的日常事實。如何實踐呢?把它用作刑法政令,從中看看國家百姓人民的利益。這就是言論有三條標準的說法。

然而現在天下的士大夫、君子們,有人認爲命運是存在的,爲什麼不朝上看看聖王的事蹟呢?古時候,夏桀使國政混亂,商湯接受天志並治理天下;商紂把國家搞亂,周武王接受天志而治理天下。這裏社會沒有改變,人民沒有變化,在夏桀、商紂時,天下混亂;而商湯、周武王時,天下卻得到治理。這難道能說是有命嗎?

然而現今天下的士大夫、君子們,有人認爲命運是存在的,爲何不向上看看先代君王的書籍呢?先王的書籍中,用來治理國家、頒佈給百姓的,是憲法;先王的憲法也曾說過:“福不能請求,禍不能避免,恭敬沒有好處,兇暴沒有壞處這樣的話嗎?”所用來整治軍隊、指揮官兵的,是刑法。先王的刑法裏也曾說過:“福不能請求,禍不能避免,恭敬沒有好處,兇暴沒有壞處這樣的話嗎?”設置整頓軍隊、指揮士卒進退的,是誓言。先王的誓言也曾說過:“福不能請求,禍不能避免,恭敬沒有好處,兇暴沒有壞處這樣的話嗎?”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