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哲學著作《墨子》:16章·兼愛(下)(3),原文、註釋及翻譯

哲學著作《墨子》:16章·兼愛(下)(3),原文、註釋及翻譯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墨子》,戰國時期的哲學著作,一般認爲是墨子的弟子及後學記錄、整理、編撰而成,共分爲兩大部分:一部分記錄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稱爲墨辨或墨經,着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墨子》原有71篇,當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無原文。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墨子·16章 兼愛(下)(3)

墨子從兼愛的角度闡述了治國之道。他所提出的“兼愛”是“無等差之愛”,比儒家提出的以血緣爲準則的“差等之愛”更有號召力,更能取得廣大民衆的擁護,他認爲,一個國家要想繁榮富強,百姓獲益,就必須實行“兼相愛,交相利”。他主張像愛自己的親人一樣去愛他家之人,從而營造一種人人相愛、其樂融融的社會環境。

墨子以“兼”來代替“別”,“兼”在墨子看來是大公無私、不分彼此的,關心別人就如同關心自己一樣的高貴品質,和“兼”相對立的是隻顧自己,不爲旁人設想的自私自利的惡劣品質,墨子把這種品質叫作“別”,“別”是很壞的,是不道德的。但“兼愛”的實際意義在於維持搖搖欲墜的貴族制度,他企圖使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相安無事,和平共處,儘量做到“強不劫弱,衆不暴富,詐不謀愚,貴不傲賤”。但墨子的學說只是延緩了舊制度崩潰的作用,企圖用階級調和來緩和當時階級鬥爭的緊張局勢,也是不現實的。

“兼愛”的思想始終貫穿墨子全書,墨子提出的“兼愛”思想,目的是爲了給大家創造一個友好的和諧的社會氛圍,不是整天鉤心鬥角,爾虞我詐。整天處在一個恐怖、陰森的環境中,到處提防着別人,害怕一不小心就落入陷阱。這個思想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中值得提倡,但卻很困難。

哲學著作《墨子》:16章·兼愛(下)(3),原文、註釋及翻譯

【原文】

且不惟《誓命》與《湯說》爲然,《周詩》即亦猶是也。《周詩》曰:“王道蕩蕩,不偏不黨;王道平平,不偏不黨。其直若矢,其易若底①。君子之所履,小人之所視。”若吾言非語道之謂也,古者文、武爲正,均分貴賢罰暴,勿有親戚弟兄之所阿②。即此文、武兼也,雖子墨子之所謂兼者,於文、武取法焉。不識之人,所以皆聞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然而之非兼者之言,猶未止。曰:“意不忠親之利,而害爲孝乎?”子墨子曰:“姑嘗本原之孝子之爲親度者。吾不識孝子之爲親度①者,亦欲人愛、利其親與?意欲人之所惡、賊其親與?以說觀之,即欲人之愛、利其親也。然即吾惡先從事即得此?若我先從事乎愛利人之親,然後人報我愛利吾親乎?意我先從事乎惡人之親,然後人報我以愛利吾親乎?即必吾先從事乎愛利人之親,然後人報我以愛利吾親也。然即之交孝子者,果不得已乎?毋先從事愛利人之親者與?意以之孝子爲遇②而不足以爲正乎?姑嘗本原之。先王之所書,《大雅》之所道,曰:“無言而不讎③,無德而不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即此言愛人者必見愛也,而惡人者必見惡也。不識天下之士,所以皆聞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意以爲難而不可爲邪?嘗有難此而可爲者,昔荊靈王好小要,當靈王之身,荊國之士飯不踰乎一,固據而後興,扶垣而後行。故約食爲其難爲也,然後爲,而靈王說之,未踰於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鄉①其上也。昔者越王勾踐好勇,教其士臣三年,以其知爲未足以知之也,焚舟失火,鼓而進之。其士偃前列,伏水火而死有②不可勝數也。當此之時,不鼓而退也,越國之士,可謂顫③矣。故焚身爲其難爲也,然後爲之,越王說之,未踰於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鄉上也。昔者晉文公好苴服。當文公之時,晉國之士,大布之衣,牂羊之裘,練帛之冠,且苴之履,入見文公,出以踐之朝。故苴服爲其難爲也,然後爲而文公說之,未踰於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鄉其上也。是故約食、焚舟、苴服,此之至難也,然後爲而上說之,未踰於世而民可移也,何故也?即求以鄉其上也。今若夫兼相愛、交相利,此其有利,且易爲也,不可勝計也,我以爲則無有上說之者而已矣。苟有上說之者,勸之以賞譽,威之以刑罰,我以爲人之於就兼相愛、交相利也,譬之猶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於。

故兼者,聖王之道也,王公大人之所以安也,萬民衣食之所以足也,故君子莫若審兼而務行之。爲人君必惠,爲人臣必忠,爲人父必慈,爲人子必孝,爲人兄必友,爲人弟必悌。故君子莫若欲爲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當若兼之不可不行也。此聖王之道,而萬民之大利也。

哲學著作《墨子》:16章·兼愛(下)(3),原文、註釋及翻譯 第2張

【註釋】

① “底”即“砥”。

② 阿:私,偏袒。

① 度:籌劃。

② 遇:“愚”的假借字。

③ 讎(chóu):應答。

① “鄉”通“向”。

② “有”爲“者”字之誤。

③ “顫”讀爲“憚”,恐懼,害怕。

【翻譯】

而且不只是《誓命》和《湯說》是這樣,《周詩》也有這類的話。《周詩》上說:“治國之道,非常寬廣,沒有偏向,沒有私黨。治國之道,非常便便,沒有黨育,沒有私偏。治國之道,正直如箭矢,平平如磨刀石。君子所踐履的,下民都看在眼裏。”如果以爲我所說的話不符合道理的話,則古時周、周武王公平,重視賢能處罰暴虐,對父母兄弟也不偏私。這就是周、周武王的兼愛,即使墨子所說的兼愛,也是從周文王、周武王那裏取法的。不知道天下的人一聽到兼愛就非難,究竟是什麼原因。

哲學著作《墨子》:16章·兼愛(下)(3),原文、註釋及翻譯 第3張

然而天下的人反對兼相愛的主張,還是沒有停止。他們說:“這個兼相愛,恐怕有不符合雙親之利,而有害於人們成爲孝子。”墨子說:姑且讓我們一起來考察一下孝子是怎樣爲父母考慮的。我不知道孝子爲雙親考慮,是希望別人愛護和有利他的雙親呢?還是希望憎惡、殘害他的雙親呢?按照常理來看,當然希望別人愛護和有利於他的雙親。既然如此,那麼怎樣從事才能得到這個呢?假若我先從事於愛護和有利於別人的雙親,然後別人會以愛護和有利於我的雙親來報答我嗎?還是我先從事於憎惡別人的雙親,然後別人以愛護和有利於我的雙親呢?則必然是我先從事於愛護和有利於別人的雙親,然後別人以愛護和有利於我的雙親來報答我。然則這一交相利的孝子,果真是出於不得已,才先從事於愛護和有利於別人的雙親呢?還是以爲天下的孝子都是愚笨,完全不值得善待呢?姑且試着探究這一問題。先王的書《大雅》說道:“沒有什麼話我不踐履,沒有什麼恩德我不報答。人家贈給我桃,我就報人以李。”這就是說,愛別人的一定爲別人所愛,討厭他人的也一定爲他人所厭惡。不知天下的人,一聽到兼相愛就反對,究竟原因在哪裏。

難道兼相愛是難以做到的事情嗎?然而歷史上有許多比兼相愛更難的事都做出來了,從前楚靈王喜歡細腰,當靈王在世時,楚國的士人每天吃飯不超過一次,用力扶穩後才能站起,扶着牆壁然後才能走路。節食本是他們難以做到的,然而這樣做後靈王喜歡,所以沒有經過多久時間,民風卻可以轉移。則這無非是爲迎合君主之意罷了。從前越王勾踐喜歡勇猛,訓練他的將士三年,但還拿不準這些士兵是不是真的可用,於是故意放火燒船,擂鼓命將士前進。他的將士前仆後繼,倒身於水火之中而死的不計其數。當這個時候,如停止擂鼓而撤退的話,越國的將士可以說害怕的了。所以說焚身是很難的事,但卻做到了,因爲越王喜歡,於是世事沒有變化,民風卻變了,這是人們君王所好的結果。從前晉文公喜歡穿粗布衣,當文公在世時,晉國的人士都穿粗布的衣服和母羊皮的袍子,戴厚帛做的帽子,穿粗糙的鞋子,這身打扮進可見晉文公,出可在朝廷來往。穿粗陋的衣服是難做到的事,然而因爲文公喜歡,沒過多長時間,民風卻可以轉移,這是爲追求迎合君主罷了。所以說節食、焚舟、穿粗衣服,這本是天下最難做的事,然而這樣做可使君主喜歡,因此沒過多長時間,民風便可以轉移,這是什麼緣故呢?這是爲追求迎合君主罷了。現在至於兼相愛、交相利,這是有利而容易做到,並且不可勝數的事。我認爲只是沒有君上的喜歡罷了。只要有君上喜歡的,用獎賞稱讚來勉勵大衆,用刑罰來威懾大衆,我認爲衆人對於兼相愛、交相利,會像火一樣的向上,水一樣的向下,在天下是不能防止得住的。

所以說兼愛是聖王治理天下的大道,是王公大人能夠使社會安定的原動力,也是萬民百姓得以衣食豐足之源,所以君子最好審察兼愛的道理而努力實行它。做人君的一定要仁惠,做人臣的一定要忠誠,做人父的一定要慈愛,做人子的一定要孝敬,做人兄的一定要友愛其弟,做人弟的一定要敬順兄長。所以君子假如想要做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那麼兼愛是必不可少的。這是聖王的大道,百姓的大利。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