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哲學著作《墨子》:13章·尚同(下)(1),原文、註釋及翻譯

哲學著作《墨子》:13章·尚同(下)(1),原文、註釋及翻譯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墨子》,戰國時期的哲學著作,一般認爲是墨子的弟子及後學記錄、整理、編撰而成,共分爲兩大部分:一部分記錄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稱爲墨辨或墨經,着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墨子》原有71篇,當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無原文。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墨子·12章 尚同(下)(1)

本篇還是從尚同的角度來闡明治國之道。“一個人有一個觀點,兩個人有兩個觀點,十個人有十個觀點……”,而且每個人都認爲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這時如果沒有一個確定的觀點,如果沒有天子出來主持公道,就一定會發生戰爭。比方說西歷史上著名的特洛伊戰爭,只爲追求一個“美”。

但因墨子是一個唯心主義者,因此他的唯心主義世界觀決定了他的“尚同”說的荒謬,他認爲世界上的一切存在的東西都是按照上天的意志,爲了人民的需要創造出來的,山河、草木、風雨、日月的存在都是爲了人民、國家,也是遵循了上天的意志,爲了人民的利益而建立的。他本想用“天志”說來限制一下國君的權威,讓他們知道在他們的頭上還有更有力量的上天存在,他們是操持着賞罰之權的。

在這篇文章中已經滲透出了他的另一個著名觀點:兼愛。每個人都認爲自己的是對的,而別人的是不對的,結果就相互爭鬥。這一切皆源於不相愛,如果大家都彼此相愛,就不會發生戰爭。

“必疾愛而使之,致信而持之”,深愛他們才能使用他們,做事講究信用你才能擁有他們。現在不管你從事什麼職業,誠信都是最重要的,尤其是作爲一個領導者,首先必須深入民心,與他們同甘苦,共患難,不能因爲你處在領導階層就看不起下面的人,對他們說過的話不兌現,這樣你的領導地位也不會長久。

哲學著作《墨子》:13章·尚同(下)(1),原文、註釋及翻譯

【原文】

子墨子言曰:“知者之事,必計國家百姓所以治者而爲之,必計國家百姓之所以亂者而闢①之。”然計國家百姓之所以治者,何也?上之,得下之情則治,不得下之情則亂。何以知其然也?上之,得下之情,則是明於民之善非也。若苟明於民之善非也,則得善人而賞之,得暴人而罰之也。善人賞而暴人罰,則國必治。上之爲政也,不得下之情,則是不明於民之善非也。若苟不明於民之善非,則是不得善人而賞之,不得暴人而罰之。善人不賞而暴人不罰,爲政若此,國衆必亂。故賞不得下之情,而不可不察者也。

然計得下之情,將奈何可?故子墨子曰:“唯能以尚同一義爲政,然後可矣!”何以知尚同一義之可而爲政於也?然胡不審稽②古之治爲政之說乎?

古者天之始生民,未有正長也,百姓爲人。若苟百姓爲人,是一人一義,十人十義,百人百義,千人千義。逮至人之衆,不可勝計也;則其所謂義者,亦不可勝計。此皆是其義,而非人之義,是以厚者有鬥,而薄者有爭。是故天下之慾同一天下之義也,是故選擇賢者,立爲天子。天子以其知力爲未足獨治天下,是以選擇其次,立爲三公。三公又以其知力爲未足獨左右天子也,是以分國建諸侯。諸侯又以其知力爲未足獨治其四境之內也,是以選擇其次,立爲卿之宰。卿之宰又以其知力爲未足獨左右其君也,是以選擇其次,立而爲鄉長、家君。是故古者天子之立三公、諸侯、卿之宰、鄉長、家君,非特富貴遊佚而擇③之也,將使助治亂刑政也。故古者建國設都,乃立后王君公,奉以卿士師長,此非欲用說④也,唯辯而使助治天明也。

哲學著作《墨子》:13章·尚同(下)(1),原文、註釋及翻譯 第2張

【註釋】

① “闢”:通“避”,避開。

② 稽:考察。

③ “擇”爲“懌”,字之誤,快樂。

④ “說”通“悅”。

【翻譯】

墨子說道:“智者的主要事務,是一定會優先考慮去做那些能夠讓國家百姓得到安定的事情,還一定要考慮國家百姓動亂的根源並去避免它。”然而考慮國家百姓能被治理好的原因是什麼呢?上級瞭解下面的實情,就治理得好,不能得到下面的實情就治理不好。怎麼知道是這樣呢?上級領導行使政令,得到了下邊實情,就明白了百姓的善惡好壞,那麼就可以瞭解到善人而獎勵他,瞭解到惡人而懲罰他。善人得到獎賞而惡人得到懲罰,那麼國家就一定能夠被治理好。如果上級領導行使政令,不能得知下面的實情,那就不知道民衆的善惡是非,也就不能夠了解到善人而獎勵他,不能夠了解到惡人而懲罰他。善人得不到賞賜而惡人得不到懲罰,一個國家的政令如果是這個樣子,那麼國家民衆就一定會混亂。所以賞(罰)若得不到下面的實情,就不能不慎重對待了。

哲學著作《墨子》:13章·尚同(下)(1),原文、註釋及翻譯 第3張

然而要得到下邊的實情,將怎麼辦纔可以呢?所以墨子說:“唯一切實可行的辦法,就是實行與上級保持一致的尚同辦法來行使政令就可以了。”怎麼知道尚同這辦法可以在天下爲政呢?那就應該認真考察古代得以治理的爲政的辦法。

遠古的時候,之間剛剛有人類,還沒有行政長官的時候,天下百姓人人都是自己的主人。一個人有一個道理,十個人有十個道理,一百個人有一百個道理,一千人就有一千個道理。到了人數多得不可勝數,那麼他們所謂的道理也就多得不可勝數。這樣人們都認爲自己的道理正確,而認爲別人的道理不正確,因此嚴重的發生鬥毆,輕微的發生爭吵。所以上天希望統一天下的不同道理,因此就選擇賢人立爲天子。天子認爲單靠他的智慧能力還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又選拔其他賢良的人立爲三公。三公又認爲自己的智慧能力也不足以單獨輔佐天子,所以分封建立諸侯。諸侯又認爲自己的智慧能力不足以單獨治理他國家的四境之內,因此又選擇其下的賢士做卿和宰。卿、宰又認爲自己的智慧能力不足以單獨輔佐他的君主,因此又選拔其下的賢士讓他們做鄉長、家君。所以古時天子設立三公、諸侯、卿、宰、鄉長、家君,不是讓他們富貴享樂的,而是讓他們協助自己治理天下推行政令的。所以古時建立國家,設置都城,就有了帝王和君主,並讓卿士師長等官員輔助他們,這不是爲了取悅什麼人,而是爲了幫助上天實現清明的政治的。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