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哲學著作《墨子》:13章·尚同(下)(2),原文、註釋及翻譯

哲學著作《墨子》:13章·尚同(下)(2),原文、註釋及翻譯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墨子》,戰國時期的哲學著作,一般認爲是墨子的弟子及後學記錄、整理、編撰而成,共分爲兩大部分:一部分記錄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稱爲墨辨或墨經,着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墨子》原有71篇,當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無原文。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墨子·12章 尚同(下)(2)

本篇還是從尚同的角度來闡明治國之道。“一個人有一個觀點,兩個人有兩個觀點,十個人有十個觀點……”,而且每個人都認爲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這時如果沒有一個確定的觀點,如果沒有天子出來主持公道,就一定會發生戰爭。比方說西歷史上著名的特洛伊戰爭,只爲追求一個“美”。

但因墨子是一個唯心主義者,因此他的唯心主義世界觀決定了他的“尚同”說的荒謬,他認爲世界上的一切存在的東西都是按照上天的意志,爲了人民的需要創造出來的,山河、草木、風雨、日月的存在都是爲了人民、國家,也是遵循了上天的意志,爲了人民的利益而建立的。他本想用“天志”說來限制一下國君的權威,讓他們知道在他們的頭上還有更有力量的上天存在,他們是操持着賞罰之權的。

在這篇文章中已經滲透出了他的另一個著名觀點:兼愛。每個人都認爲自己的是對的,而別人的是不對的,結果就相互爭鬥。這一切皆源於不相愛,如果大家都彼此相愛,就不會發生戰爭。

“必疾愛而使之,致信而持之”,深愛他們才能使用他們,做事講究信用你才能擁有他們。現在不管你從事什麼職業,誠信都是最重要的,尤其是作爲一個領導者,首先必須深入民心,與他們同甘苦,共患難,不能因爲你處在領導階層就看不起下面的人,對他們說過的話不兌現,這樣你的領導地位也不會長久。

哲學著作《墨子》:13章·尚同(下)(2),原文、註釋及翻譯

【原文】

今此何爲人上而不能治其下?爲人下而不能事其上,則是上下相賊也。何故以然?則義不同也。若苟義不同者有黨①,上以若人爲善,將賞之,若人唯使得上之賞而闢②百姓之毀;是以爲善者必未可使勸,見有賞也。上以若人爲暴,將罰之,若人唯使得上之罰,而懷百姓之譽;是以爲暴者必未可使沮,見有罰也。故計上之賞譽,不足以勸善,計其毀罰,不足以沮暴。此何故以然?則義不同也。

然則欲同一之義,將奈何可?故子墨子言曰:然胡不賞使家君,試用家君發憲布令其家?曰:“若見愛利家者,必以告;若見惡賊家者,亦必以告。”若見愛利家以告,亦猶愛利家者也,上得且賞之,衆聞則譽之;若見惡賊家不以告,亦猶惡賊家者也,上得且罰之,衆聞則非之。是以遍若家之人,皆欲得其長上之賞譽,闢其毀罰。是以善言之,不善言之;家君得善人而賞之,得暴人而罰之。善人之賞,而暴人之罰,則家必治矣。然計若家之所以治者,何也?唯以尚同一義故也。

家既已治,國之道盡此已邪?則未也。國之爲家數也甚多,此皆是其家,而非人之家,是以厚者有亂,而薄者有爭。故又使家君總其家之義,以尚同於國君,國君亦爲發憲布令於國之衆,曰:“若見愛利國者,必以告;若見惡賊國者,亦必以告。”若見愛利國以告者,亦猶愛利國者也,上得且賞之,衆聞則譽之;若見惡賊國不以告者,亦猶惡賊國者也,上得且罰之,衆聞則非之。是以遍若國之人,皆欲得其長上之賞譽,避其毀罰。是以民見善者言之,見不善者言之;國君得善人而賞之,得暴人而罰之。善人賞而暴人罰,則國必治矣。然計若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能以尚同一義爲政故也。

哲學著作《墨子》:13章·尚同(下)(2),原文、註釋及翻譯 第2張

【註釋】

① 黨:偏私,偏愛。

② “闢”上疑脫“不”字。

【翻譯】

現在爲什麼居人之上的人不能治理他的下屬,居人之下的人不能侍奉他的上級?這就是上下之間相互殘害。什麼原因造成這樣呢?就是由於各人的見解主張不同。假若見解主張不同的人雙方有所偏袒,上面認爲這人是好人,要賞賜他,這人雖然得到了上面的賞賜,卻免不了百姓的非議;而真正做好事的人卻未必就從中受到鼓勵。上面認爲這人是個惡人,要懲罰他,此人雖得到了上司的懲罰,卻在百姓中享有盛譽;所以真正作惡的人未必就會受到抑制。所以思考上面的獎賞榮譽,還不能起到引人向善的效果,他的批評懲罰也不能夠遏制邪惡勢力。這是什麼緣故使之如此呢?就是各人見解主張不同。

既然如此,那麼想統一天下各人的不同意見,怎麼辦呢?墨子說:爲何不試着使家君對他的下屬發佈政令?說:“你們見到愛護和有利於家族的,必須把它報告給我;你們見到憎恨和危害家族的也必須把它報告給我。”你們見到愛護和有利於家族的報告給我,也和愛護和有利家族一樣,上面得知了將賞賜他,大家聽到了將讚譽他;你們見到了憎害家族不拿來報告,也和憎害家族的人一樣,上面得知了將懲罰他,大家聽到了將非議他。以此遍告這全家的人。人們都希望得到長上的賞賜讚譽,而避免非議懲罰。所以,見了好的來報告;見了不好的也來報告。家君瞭解到善人就賞賜他,瞭解到惡人就懲罰他。善人受到獎勵,惡人受到懲罰,那麼家族就會被治理好。然而考察家族被治理好的原因是什麼呢?唯一的原因就是在家族之內實行了統一各種不同意見的“尚同”這一主張。

哲學著作《墨子》:13章·尚同(下)(2),原文、註釋及翻譯 第3張

家族已經被治理好了,治國之道就盡在這裏了嗎?那還不是的。國家是由許多家族構成的,它們都認爲自己的家族是正確的而別人的家族是不正確的,所以嚴重的就發生動亂,輕微的就發生爭執。所以又使家君總結其家族的道理,尚同於國君,國君也對國中民衆發佈政令,說:“你們看到愛護和有利於國家的必定拿它來報告;你們看到憎惡和殘害國家的,也必定拿它來報告。你們看到愛護和有利於國家的把它上報了,也和愛護和有利國家的一樣,上面得悉了將予以賞賜,大家聽到了將予以讚譽;你們看到了憎惡和殘害國家的不拿來上報,也和憎惡和殘害國家的人一樣,上面得悉了將予以懲罰,大家聽到了將予以非議。以此遍告這一國的人,人們都希望得到長上的賞賜讚譽,避免他的非議懲罰。所以人民見到好的來報告,見到不好的也來報告;國君得到善人予以賞賜,得到惡人而予以懲罰。善人得到獎賞而惡人受到懲罰,那麼國家必然被治理好。然而考察這一國被治理好的原因是什麼呢?只是能夠用統一不同意見的“尚同”主張施行政教。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