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哲學著作《墨子》:31章 明鬼(下)(3),原文、註釋及翻譯

哲學著作《墨子》:31章 明鬼(下)(3),原文、註釋及翻譯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8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墨子》,戰國時期的哲學著作,一般認爲是墨子的弟子及後學記錄、整理、編撰而成,共分爲兩大部分:一部分記錄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稱爲墨辨或墨經,着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墨子》原有71篇,當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無原文。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墨子·31章 明鬼(下)(3)

墨子認爲鬼神不僅存在,而且能對人間的善惡予以賞罰。

墨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當時戰爭頻繁,人民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王公大臣們都爭相奪利,於是導致了戰事連綿。在這裏,墨子所說的“天”和“鬼神”都是按照當時小生產者所要求的公平合理的願望塑造出來的,他所誠心信奉的上天和鬼神是他所代表的這一社會階層自身的虛幻的化身,因爲當時這一社會階層還不可能形成自覺的力量,更無從認識自己的力量,但是在痛苦的生活壓榨下,在不公平的待遇下,小私有者和手工業者逐漸取得獨立的地位,形成一定的社會力量時,他們不能不提出改善自己的生活條件和社會地位的要求。

在本篇中,他列舉古代的傳聞、古代聖王對祭祀的重視以及古籍的有關記述,以證明鬼神的存在和靈驗。從今天來看,這種宣揚迷信的做法顯然是落後而不足取的。但我們也應當看到,墨子明鬼的目的,主要是想借助超人間的權威以限制當時統治集團的殘暴統治。

哲學著作《墨子》:31章 明鬼(下)(3),原文、註釋及翻譯

【原文】

今執無鬼者曰:“夫衆人耳目之請,豈足以斷疑哉?奈何其欲爲高君子於,而有覆信衆之耳目之請哉!”子墨子曰:“若以衆之耳目之請,以爲不足信也,不以斷疑,不識若昔者三代聖王堯、舜、禹、湯、文、武者,足以爲法乎?”故於此乎自中人以上皆曰:“若昔者三代聖王,足以爲法矣。”若苟昔者三代聖王足以爲法,然則姑嘗上觀聖王之事:昔者武王之攻殷誅紂也,使諸侯分其祭,曰:“使親者受內祀,疏者受外祀。”故武王必以鬼神爲有,是故攻殷伐紂,使諸侯分其祭;若鬼神無有,則武王何祭分哉!非惟武王之事爲然也,故聖王其賞也必於祖,其僇①也必於社。賞於祖者何也?告分之均也;僇於社者何也?告聽之中也。

非惟若書之說爲然也,且惟昔者虞、夏、商、週三代之聖王,其始建國營都日,必擇國之正壇,置以爲宗廟;必擇木之修茂者,立以爲菆②位;必擇國之父兄慈孝貞良者,以爲祝宗;必擇六畜之勝腯肥倅毛,以爲犧牲,珪璧琮璜,稱財爲度;必擇五穀之芳黃,以爲酒醴粢盛,故酒醴粢盛與歲上下③也。故古聖王治天下也,故必先鬼神而後人者,此也。故曰:官府選效④,必先祭器、祭服畢藏於府,祝宗有司畢立於朝,犧牲不與昔聚羣。故古者聖王之若此。

古者聖王必以鬼神爲①其務,鬼神厚矣。又恐後世子孫不能知也,故書之竹帛,傳遺後世子孫。鹹②恐其腐蠹絕滅,後世子孫不得而記,故琢之盤盂、鏤之金石,以重之。有恐後世子孫不能敬莙以取羊③,故先王之書,聖人一尺之帛,一篇之書,語數鬼神之有也,重有重之。此其故何?則聖王務之。今執無鬼者曰:“鬼神者,固無有。”則此反聖王之務。反聖王之務,則非所以爲君子之道也。

今執無鬼者之言曰:“先王之書,慎無一尺之帛,一篇之書,語數鬼神之有,重有重之,亦何書之有哉?”子墨子曰:“《周書·大雅》有之,《大雅》曰:‘在上,於昭於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有周不顯,帝命不時。陟降,在帝左右。穆穆文王,令問不已。’若鬼神無有,則文王既死,彼豈能在帝之左右哉?此吾所以知《周書》之鬼也。”

且《周書》獨鬼而《商書》不鬼,則未足以爲法也。然則姑嘗上觀乎《商書》。曰:“嗚呼!古者有夏,方未有禍之時,百獸貞①蟲,允及飛鳥,莫不比方。矧隹人面②,胡敢異心?山川鬼神,亦莫敢不寧;若能共允,隹之合,下土之葆。”察山川、鬼神之所以莫敢不寧者,以佐謀禹也。此吾所以知《商書》之鬼也。

且《商書》獨鬼,而《夏書》不鬼,則未足以爲法也。然則姑嘗上觀乎《夏書》。《禹誓》曰:“大戰於甘,王乃命左右六人,下聽誓於中軍。曰:‘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有曰:‘日中,今予與有扈氏爭一日之命。且③!爾卿、大夫、庶人。予非爾田野葆士④之慾也,予共行天之罰也。左不共於左,右不共於右,若不共命;御非爾馬之政,若不共命。是以賞於祖,而僇於社。”賞於祖者何也?言分命之均也;僇於社者何也?言聽獄之事也。故古聖王必以鬼神爲賞賢而罰暴,是故賞必於祖,而僇必於社。此吾所以知《夏書》之鬼也。故尚者《夏書》,其次商、周之書,語數鬼神之有也,重有重之。此其故何也?則聖王務之。以若書之說觀之,則鬼神之有,豈可疑哉!

哲學著作《墨子》:31章 明鬼(下)(3),原文、註釋及翻譯 第2張

【註釋】

① “僇”通“戮”,殺。

② “菆”同“叢”。叢位,猶“叢社”。

③ 與歲上下:隨年成好壞而有所增減。

④ 選效:猶爲“僎效”,具備。

① “爲”後疑省略“有”字。

② “鹹”爲“或”字之誤。

③ “莙”爲“若”之誤。“羊”即“祥”。

① “貞”爲“徵”之假借字。

② 矧:況。“隹”即“惟”。

③ “且”通“徂”。

④ “葆士”當作“寶玉”。

哲學著作《墨子》:31章 明鬼(下)(3),原文、註釋及翻譯 第3張

【翻譯】

現在持無神論的人說:“一般人所耳聞目見的情況,難道就可以用來決斷疑問嗎?哪有希望成爲天下高士的人?”墨子說:“如果認爲一般人所耳聞目見的實情不足以相信,不能以此斷定疑惑,那麼,就不能審知從前幾代聖王堯、舜、禹、湯、周、周武王,他們是否足以作爲法則?”所以對於這個問題自中等資質以上的都會說:“從前幾代的聖王,足夠可以作爲法則了。”假若從前幾代的聖王足以作爲法則,那麼姑且試着回顧一下聖王的行事:從前周武王攻伐殷商誅殺紂王,使諸侯分掌衆神的祭祀,說:“同姓諸祭祀侯祖廟,異姓諸侯祭祀本國的山川。”所以說武王認爲鬼神是存在的,所以攻殷伐紂,使諸侯分主祭祀;如果鬼神不存在,那麼武王又何必多此一舉,讓諸侯祭祀呢!不僅武王的事是這樣,古代聖王進行賞賜,一定在祖廟,實行刑戮,則一定在社壇。在祖廟行賞是爲什麼呢?是告訴祖先行賞公平;在社廟行戮是爲什麼呢?是告訴社壇處理得公允。

不僅這一記載說的是這樣,而且從前夏、商、週三代的聖王,他們建立國家營建都城的時候,必定要選擇國內正中地帶,建立宗廟;還必定選擇樹木高大茂盛的地方,立爲叢社;必定要選擇國內父兄輩慈祥、孝順、正直、善良的人,充作祭祀的太祝和宗伯;必定要選擇六畜中能勝任肥壯純色之選者,作爲祭祀品,擺設珪、璧、琮、璜等玉器,也要求合乎要求和禮儀制度;還要選擇五穀中氣香色黃的,用作供祭的酒醴粢盛,因而酒醴粢盛隨年成好壞而增減。所以古代的聖王治理天下,一定是先鬼神後人民。所以說:官府置備供具,必定以祭品祭服爲先,使盡藏於府庫之中,太祝、太宗等官吏都於朝廷就位,選爲祭品的牲畜不跟昔日的畜羣關在一起。古代的聖王就是如此施政的。

古代聖王必定認爲鬼神是存在的,所以他們祭祀相當豐厚,又恐怕後世子孫不能知道這點,所以寫在竹簡帛書上,流傳給後世子孫。或者擔心它們被腐蝕、被蟲咬而滅絕,使後世子孫不能記住,所以又雕琢在盤盂上,鏤刻在金石上,以示重視。又擔心後世子孫不能敬順以取得吉祥,所以先王的書籍,聖人的,即使是在一尺的帛書上、一篇簡書上,都反覆述說鬼神的存在,反覆重申敬重鬼神。這是什麼緣故?是因爲聖王要勉力侍奉鬼神。現在主張沒有鬼神的人說:“鬼神,本來就不存在。”那麼這就是違背聖王的要務。違反聖王的要務,就不是君子所行的道了。

現今主張沒有鬼神的人說:“先王的書籍,聖人的,即使是在一尺的帛書、一篇簡書上,都多次提到鬼神的存在,反覆重申,那麼這究竟是一些什麼書呢?”墨子說:“《詩經》中的《大雅》就寫有這個,《大雅》說:‘文王高居上位,功德昭著於天,周朝雖是諸侯舊邦,但它接受天命纔剛開始。周朝的德業很顯著,上天的授命很及時。文王去世後,常在上天的身邊。莊嚴的文王,美名傳揚不止。’如果鬼神不存在,那麼文王已死,他怎麼能在上天的左右呢?這就是我所知道的《周書》中寫的鬼神。”

而且《周書》獨獨記載有鬼神,而《商書》卻沒有記載鬼神,那麼還不足以此作爲法則。既然如此,那麼姑且試着回顧一下《商書》。《商書》上說:“啊!古代的夏朝,正當沒有災禍的時候,各種野獸爬蟲,以及各種飛鳥,都不敢不行正道。更何況是人類,怎麼敢懷有異心?山川、鬼神,也無不安寧;若能恭敬誠信,則天下和合,確保國土。”考察山川、鬼神之所以無不安寧,是山川鬼神在幫助大禹。因此我知道《商書》中記載有鬼神。

如果只是商代的書籍記載有鬼神,而夏代的書籍上沒有記載,那麼還不足以用來作爲法則。既然如此,那麼姑且讓我來看看夏代書籍上的記載吧。《禹誓》說:“在甘這個地方舉行大戰,夏王於是命令左右六人,下到中軍去聽宣誓。夏王說:‘有扈氏輕慢五行,怠惰廢棄三正,上天因而斷絕他的大命。’又說:‘到正午的時候,我們要和有扈氏決一死戰。前進吧!卿、大夫和平民百姓。我不是想要有扈氏的田地和寶玉,我是恭行上天的懲罰。如果車左不努力攻擊敵人的車左,如果車右不努力攻擊敵人的車右,那就是你們不執行上天的命令。所以要在祖先神位前行賞,在社廟神主前行罰。’”在祖廟行賞是爲什麼呢?是告訴祖先分配天命的公平;在社廟行罰是爲什麼呢?是說治獄的合理。所以古時聖王必定認爲鬼神是賞賢和罰暴的,所以行賞必在祖廟而行罰必在社廟。這就是我所知道的《夏書》中的鬼。所以最遠的《夏書》,其次的《商書》《周書》,都多次說到鬼神的存在,反覆重申。這又是什麼緣故呢?是因爲聖王很重視鬼神。按這些書上的說法來看,對於鬼神的存在,難道還有什麼可懷疑的嗎?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