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哲學著作《墨子》:11章·尚同(上),原文、註釋及翻譯

哲學著作《墨子》:11章·尚同(上),原文、註釋及翻譯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1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墨子》,戰國時期的哲學著作,一般認爲是墨子的弟子及後學記錄、整理、編撰而成,共分爲兩大部分:一部分記錄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稱爲墨辨或墨經,着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墨子》原有71篇,當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無原文。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墨子·11章 尚同(上)

“尚同”即“上同”,也即人們的意見應當統一於上級,並最終統一於天。墨子認爲人們的意見如果不統一,就會導致天下混亂。這也是墨子針對當時的實際情況—國家混亂而提出的政治綱領。

墨子把天下混亂殘害的根源,歸結爲:一是由於缺乏共同的認識。二是由於缺乏共同的政治領袖。因爲沒有符合天意的好的首領,因此主張選擇“仁人”“賢者”來擔任各級領導,由他們來統治管理國家。但他根據他的“天志”說,推論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天子)的選立是由“上天、鬼神”的意志決定的。這種思想與“尚賢”說在本質上基本一致,都是對當時貴族統治的批判。提倡“尚賢”,追求“尚同”。

“尚同”說的基本思想在於說明賢者所規定的是非標準有真理的價值,而在上的統治者也應當是賢者,所以在上者所規定的是非標準有真理的價值。

哲學著作《墨子》:11章·尚同(上),原文、註釋及翻譯

【原文】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時,蓋其語,人異義。是以一人則一義,二人則二義,十人則十義。其人茲②衆,其所謂義者亦茲衆。是以人是其義,以非人之義,故交相非③也。是以內者父子兄弟作怨惡,離散不能相和合。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藥相虧害,至有餘力,不能以相勞,腐餘財不以相分;隱匿良道不以相教。之亂,若禽獸然。

夫明虖①之所以亂者,生於無政長。是故選之賢可者,立以爲天子。天子立,以其力爲未足,又選擇天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爲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爲博大,遠國異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辯,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畫分萬國,立諸侯國君。諸侯國君既已立,以其力爲未足,又選擇其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爲正長②。

明白了天下大亂的原因,是由於沒有行政長官,所以人們就選擇天下有賢能的人,立他爲天子。雖立了天子,但是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於是又選拔天下的賢人,把他們立爲三公。天子、三公都已經有了,由於天下實在太大,遠方小國的人民的是非利害衝突不是一下子能說清楚的,因而就把天下劃分爲許多的諸侯國,每個國都立一個國君。諸侯國君已經有了,但是諸侯的力量仍然很有限,所以又選擇國內賢德的人,讓他們做各級行政長官。

鄉長者,鄉之仁人也。鄉長髮政鄉之百姓,言曰:“聞善而不善者,必以告國君。國君之所是,必皆是之;國君之所非,必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學國君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學國君之善行。”則國何說以亂哉?察國之所以治者,何也?國君唯能壹同國之義,是以國治也。

國君者,國之仁人也。國君發政國之百姓,言曰:“聞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學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學天子之善行。”則何說以亂哉?察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義,是以天下治也。

之百姓皆上同於天子,而不上同於天,則菑猶未去也。今若天飄風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罰百姓之不上同於天者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聖王爲五刑,請①以治其民。譬若絲縷之有紀,網罟②之有綱③,所連收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

哲學著作《墨子》:11章·尚同(上),原文、註釋及翻譯 第2張

【註釋】

① 尚同:指人們的意見應該統一於上級,直至天子統一於天。

② 茲:通“滋”。

③ 交相非:互相攻擊、非議。

① 虖:通“乎”,於。

② 正長:即“政長”,行政長官。

① 傍薦:廣爲推舉。傍,通“旁”,廣;薦,推舉,推選。

② 去若不善言:去掉你們不好的言談。去,去掉,放棄。

① 請:通“誠”。

② 罟:網。

③ 綱:網上的總繩。

【翻譯】

墨子說:遠古人類剛剛誕生,還沒有刑法制度的時候,也沒有統一的語言,所以人們說話所表達的意思各不相同。因而同是一句話,一個人有一種意思,兩個人就有兩種不同的意思,十個人就有十種不同的意思。人越多,各種不同的意思也就越多。每個人都堅持自己的意見是對的而別人的意見是錯的,因而相互攻擊。所以在家庭內,父子兄弟常因意見不同而相互怨恨,分崩離析,而不能互相和睦共處。天下的百姓,都用水、火、毒藥這些東西相互殘害,以致有多餘力量的人也不互相幫助,有多餘財物的人寧願財物腐爛,也不拿來分給別人;有好的學問見解也隱藏在自己心裏,不肯教給別人。天下的混亂,就像飛禽走獸一樣亂成堆。

明白了天下大亂的原因,是由於沒有行政長官,所以人們就選擇天下有賢能的人,立他爲天子。雖立了天子,但是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於是又選拔天下的賢人,把他們立爲三公。天子、三公都已經有了,由於天下實在太大,遠方小國的人民的是非利害衝突不是一下子能說清楚的,因而就把天下劃分爲許多的諸侯國,每個國都立一個國君。諸侯國君已經有了,但是諸侯的力量仍然很有限,所以又選擇國內賢德的人,讓他們做各級行政長官。

哲學著作《墨子》:11章·尚同(上),原文、註釋及翻譯 第3張

行政長官既已具備,天子就向天下的百姓發佈政令,說道:“你們聽到好的、不好的,都要把它報告給上面。上面認爲是對的,大家都必須認爲對;上面認爲它是錯的,大家都必須認爲錯。上面有過失,就應該規勸進諫;下面有好的典型,要及時向上推薦。是非與上面一致,而不與下面勾結,這是上面所讚賞,下面所稱譽的。假如聽到好的或壞的事情,卻不向上面報告;上面認爲對的,也不認爲對,上面認爲錯的,也不認爲錯;上面有過失不能規諫,下面有好的典型也不能廣泛地向上面推薦;與下面勾結而不與上面一致,這是上面所要懲罰,也是百姓所要非議的。”上面根據這些方面來行使賞罰,就必然十分審慎、可靠。所以里長就是這一里內的仁人。里長對裏內百姓發佈政令,說道:“聽到好的和壞的事情,必須報告給鄉長。鄉長認爲對的,大家都必須認爲對;鄉長認爲錯的,大家都必須認爲錯。去掉你的不好的言辭,學習鄉長的文明話語;去掉你們的不良行爲,學習鄉長的好行爲。”那麼這個鄉里怎麼會亂呢?考察這一鄉得到治理的原因是什麼呢?是由於鄉長能夠統一全鄉的意見,所以鄉內就治理好了。

鄉長是這一鄉的仁人。鄉長對鄉內的百姓發佈政令,說道:“聽到好的和壞的事情,必須把它報告給國君。國君認爲是對的,大家都必須認爲對;國君認爲是錯的,大家都必須認爲錯。去掉你的不好的言辭,學習國君的文明話語;去掉你們的不良行爲,學習國君的好行爲。”那麼,還怎麼能說國內會混亂呢?考察一國得到治理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爲國君能統一國中的意見,所以國內就治理好了。

國君是這一國的仁人。國君發佈政令於國中百姓,說道:“聽到好的和壞的事情,必須報告給天子。天子認爲是對的,大家都必須認爲對;天子認爲是錯的,大家都必須認爲錯。去掉你的不好的言辭,學習天子的文明話語;去掉你們的不良行爲,學習天子的好行爲。”那麼,還怎麼能說天下會亂呢?我們考察天下治理得好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爲天子能夠統一天下的意見,所以天下就治理好了。

天下的老百姓都知道與天子一致,而不知道與上天一致,那麼災禍還不能徹底除去。現在假如天颳大風下大雨,頻頻而至,這就是上天懲罰百姓不跟上天統一的原因。所以墨子說:“古時聖王制定五種刑法,確實是用它來治理人民,就好比絲線有總頭、漁網有鋼繩一樣,是用來約束天下百姓不跟他的上級保持一致的人的。”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