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哲學著作《墨子》:19章 非攻(下)(1),原文、註釋及翻譯

哲學著作《墨子》:19章 非攻(下)(1),原文、註釋及翻譯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墨子》,戰國時期的哲學著作,一般認爲是墨子的弟子及後學記錄、整理、編撰而成,共分爲兩大部分:一部分記錄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稱爲墨辨或墨經,着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墨子》原有71篇,當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無原文。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墨子·19章 非攻(下)(1)

這篇是接着上兩篇繼續討論“非攻”的問題。墨子認爲:對國家有利的前提條件是:對人民有利,而對人民有利,就必須要使大家和平共處,而非通過戰爭來實現。戰爭帶來的禍害要遠大於戰爭帶來的利益。但墨子所提倡的“非攻”並非反對一切戰爭,而是反對具有掠奪性的戰爭,是“強凌弱,衆暴寡”的非正義戰爭,但他不反對抵抗暴力、保衛和平的戰爭,如商湯討伐夏桀,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戰爭,他認爲這是上天代表人民除殘去暴的正義行爲,應該支持。他反對戰爭,完全是爲了反對統治者的侵略和掠奪,他時時處處都是爲了勞動者、小私有者的利益着想的。他希望實現和平,希望“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他認爲這是勞動者獲得生存能力的最基本的條件。

墨子的這種憎恨侵略戰爭,嚮往和平的優良傳統,直到今天也還鼓舞着我們,也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民愛好和平的共同信念。他熱愛和平、反抗掠奪戰爭的思想,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質樸、善良、堅貞不渝的性格。

哲學著作《墨子》:19章 非攻(下)(1),原文、註釋及翻譯

【原文】

子墨子言曰:今之所譽善者,其說將何哉?爲其上中①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譽之與?意亡非爲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譽之與?雖使下愚之人,必曰:“將爲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譽之。”今之所同意②者,聖王之法也。今天下之諸侯,將猶多皆免③攻伐併兼,則是有譽義之名,而不察其實也。此譬猶盲者之與人,同命白黑之名,而不能分其物也,則豈謂有別哉!是故古之知者之爲天下度④也,必順慮⑤其意而後爲之行。是以動則不疑,速通成⑥,得其所欲,而順天、鬼、百姓之利,則知者之道也。是故古之仁人有天下者,必反大國之說,一天下之和,總四海之內,焉率天下之百姓,以農臣事上天、山川、鬼神。利人多,功故又大,是以天賞之,鬼富之,人譽之,使貴爲天子,富有天下,名參乎,至今不廢。此則知者之道也,先王之所以有天下者也。

今王公大人、之諸侯則不然。將必皆差論其爪牙之士,皆列其舟車之卒伍,於此爲堅甲利兵,以往攻伐無罪之國,入其國家邊境,芟刈其禾稼,斬其樹木,墮①其城郭,以湮其溝池,攘殺其牲牷②,燔潰③其祖廟,勁殺其萬民,覆其老弱,遷其重器④,卒進而柱⑤乎鬥,曰:“死命爲上,多殺次之,身傷者爲下;又況失列北橈乎哉?罪死無赦!”以譂⑥其衆。夫無兼國覆軍,賊虐萬民,以亂聖人之緒。意將⑦以爲利天乎?夫取天之人,以攻天之邑,此刺殺天民,剝振⑧神之位,傾覆社稷,攘殺其犧牲,則此上不中天之利矣。意將以爲利鬼乎?夫殺之人,滅鬼神之主,廢滅先王,賊虐萬民,百姓離散,則此中不中鬼之利矣。意將以爲利人乎?夫殺之人,爲利人也博⑩矣!又計其費此,爲周生之本,竭百姓之財用,不可勝數也,則此下不中人之利矣。

哲學著作《墨子》:19章 非攻(下)(1),原文、註釋及翻譯 第2張

【註釋】

① 中:合。

② “意”爲“義”字之誤。

③ “免”即“勉”,勉力。

④ 度:考慮、籌謀。

⑤ 順慮:審慎考慮。順,通“慎”。

⑥ “成”爲“誠”之假借字。

① “墮”通“隳”,毀壞。

② 牲牷:牲口。

③ 燔潰:燒燬。

④ 重器:國家的寶器。

⑤ “柱”通“拄”,支持。

⑥ 譂:即“憚”,畏懼。

⑦ 意將:還是。

⑧ “振”爲“挀”字之誤。

⑨ “博”爲“悖”字之誤。

哲學著作《墨子》:19章 非攻(下)(1),原文、註釋及翻譯 第3張

【翻譯】

墨子說道:當今天下所稱道讚揚的道義,將是什麼樣呢?是他在上能符合上天的利益,在中能符合鬼神的利益,在下能符合人民的利益,所以大家才讚譽它呢?還是它在上不能符合上天的利益,在中不能符合鬼神的利益,在下不能符合人民的利益,所以大家才讚譽它呢?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必定會說:“是它在上能符合上天的利益,在中能符合鬼神的利益,在下能符合人民的利益,所以人們才讚譽它。”現在天下所共同遵循的道義,是聖王的法則。現今天下的諸侯,大概還有很多在盡力做攻戰兼併,那就只是僅有譽義的虛名,而不考察道義的實際。這就好比瞎子與正常人,一同能叫出白黑的名稱,卻不能辨別那個物體一樣,這難道能說會辨別嗎?所以古時的智者爲天下謀劃,必先考慮此事是否合乎義,然後去做它。行爲依義而動,則號令不疑而速通於天下,誠然都滿足了自己的願望,又順從了上天、鬼神、百姓的利益,這就是智者之道。所以古時仁人享有天下,必然反對大國攻伐的說法,使天下統一和睦,總領四海之內,於是率領天下百姓務農,以臣禮事奉上天、山川、鬼神。給人民的好處很多,功勞又大,所以上天賞賜他們,鬼神使他們富裕,人們讚譽他們,使他們貴爲天子,富有天下,名聲與天地並列,至今不廢。這就是智者之道,也是先王之所以能有天下的原因。

當今的王公大人、天下的諸侯卻不是這樣。他們一定都是精選將士,排列其兵船戰車的隊伍,在這個時候準備用堅固的鎧甲和銳利的兵器,去攻打無罪之國,侵入別的國家的邊境,割掉其莊稼,砍伐其樹木,摧毀其城郭,填塞其溝池,奪殺其牲畜,燒燬其祖廟,屠殺其人民,滅殺其老弱,搬走其寶器,軍隊疾速前進拼死作戰,而且高聲呼喊:“死於君命是莫大的光榮,能多殺敵人的次之,戰鬥中受傷的爲下。至於畏縮不前和後退的,則殺無赦!”用這些話使他的士卒畏懼。其目的是兼併他國覆滅敵軍,殘殺虐待百姓,以破壞聖人的功業。還認爲這樣有利於上天嗎?用上天造出來的人,去攻打天下的城邑,這就是殺死上天的人民,毀壞神位,傾覆江山社稷,掠奪人家的六畜,那麼這就是對上不符合上天的利益了。還將認爲這樣有利於鬼神嗎?屠殺了這些人民,就滅掉了鬼神的祭主,廢滅了先王,殘害虐待萬民,使百姓分散,那麼這就在中不符合鬼神的利益了。還將認爲這樣利於人民嗎?認爲殺他們的人民是利人,這是相矛盾的。又計算那些費用,原都是人民的衣食之本,所竭盡的天下百姓的財用,就不可勝數了,那麼,這就對下不符合人民的利益了。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