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哲學著作《墨子》:39章 非儒(下)(2),原文、註釋及翻譯

哲學著作《墨子》:39章 非儒(下)(2),原文、註釋及翻譯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2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墨子》,戰國時期的哲學著作,一般認爲是墨子的弟子及後學記錄、整理、編撰而成,共分爲兩大部分:一部分記錄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稱爲墨辨或墨經,着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墨子》原有71篇,當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無原文。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墨子·39章 非儒(下)(2)

在前面我們已經說過,墨子是先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後因發現儒家學說有許多不足之處,爲糾正孔門儒學“禮煩擾而不說,厚葬糜財而貧民,久喪傷生而害聲”,因此自創新的學說。墨子此篇主要是爲了批駁以孔子爲代表的儒家的禮義思想。墨子反對儒家婚喪之禮,實則是反對“君、親有差”。又指責儒家的禮樂與政事、生產皆無益,又通過晏嬰等之口,諷刺孔子與君與民都是口頭上講仁義,實際上鼓勵叛亂,惑亂人民。本篇反映了儒、墨兩家在思想認識上的激烈鬥爭。

墨子的主要思想之一就是“兼愛”,他所提倡的“兼愛”是無差別的、無等級之愛。因此他反對以孔子爲代表的儒家思想所注重的“君臣有別”的等級之愛。他認爲孔子所提倡的禮義只是口頭上的仁義,只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上,而不管人民的死活。這與墨子站在人民的立場上爲人民考慮是背道而馳的。

哲學著作《墨子》:39章 非儒(下)(2),原文、註釋及翻譯

【原文】

儒者曰:“君子必服古言①,然後仁。”應之曰:“所謂古之言服者,皆嘗新矣,而古人言之服之,則非君子也?然則必服非君子之服,言非君子之言,而後仁乎?”

又曰:“君子循而不作②。”應之曰:“古者羿作弓,伃作甲,奚仲作車,巧垂作舟;然則今之鮑、函、車、匠,皆君子也,而羿、伃、奚仲、巧垂,皆小人邪?且其所循,人必或作之;然則其所循,皆小人道也。

又曰:“君子勝不逐奔,揜函③弗射,施則助之胥車。”應之曰:“若皆仁人也,則無說而相與。仁人以其取捨、是非之理相告,無故從有故也,弗知從有知也,無辭必服,見善必遷,何故相?若兩暴交爭,其勝者欲不逐奔,掩函弗射,施則助之胥車,雖盡能④,猶且不得爲君子也,意⑤暴殘之國也。聖將爲世除害,興師誅罰,勝將因用儒術令士卒曰:‘毋逐奔,揜函勿射,施則助之胥車。’暴亂之人也得活,害不除,是爲羣殘父母而深賤世也,不義莫大矣!”

又曰:“君鍾,擊之則鳴,弗擊不鳴。”應之曰:“夫仁人,事上竭忠,事親得孝,務善則美,有過則諫,此爲人臣之道也。今擊之則鳴,弗擊不鳴,隱知豫力①,恬漠待問而後對,雖有君親之大利,弗問不言;若將有大寇亂,盜賊將作,若機辟將發也,他人不知,己獨知之,雖其君、親皆在,不問不言。是夫大亂之賊也。以是爲人臣不忠,爲子不孝,事兄不弟,交遇人不貞良。夫執後不言,之朝,物見利使己,雖恐後言;君若言而未有利焉,則高拱下視,會②噎爲深,曰:‘唯其未之學也。’用誰急,遺行遠矣。”

夫一道術學業仁義者,皆大以治人,小以任官,遠施周偏,近以修身,不義不處,非理不行,務興之利,曲直周旋,利則止③,此君子之道也。以所聞孔某之行,則本與此相反謬也!

哲學著作《墨子》:39章 非儒(下)(2),原文、註釋及翻譯 第2張

【註釋】

① 服古言:當作“古服言”,指古言穿古服。

② 循而不作:只依循前人的東西而不去創新。

③ 函:陷阱。

④ 雖盡能:即使都這樣做了。

⑤ 意:通“抑”,也許。

① 隱知豫力:隱藏智慧、懶於用力。知,通“智”。

② 會:同“噲”,下嚥。

③ 利則止:當爲“不利則止”。

哲學著作《墨子》:39章 非儒(下)(2),原文、註釋及翻譯 第3張

【翻譯】

儒家的人說:“君子必須說古代的話,穿古代的衣服,然後才能成仁。”答道:“所謂古代的話、古代的衣服,都曾經在當時是新的,而古人卻說那時的新話,穿那時的新衣,難道就不是君子嗎?既然這樣,那麼必須穿不是君子所穿的衣服,說不是君子所說的話,而後才爲仁嗎?”

儒家的人又說:“君子只遵循前人做的而不創新。”回答他說:“古時的后羿製造了彎弓,季伃製造了鎧甲,奚仲製作了車子,巧垂製作了船隻;既然這樣,那麼今天的皮鞋匠、軟甲工、車工、木匠,就都是君子,而後羿、季伃、奚仲、巧垂就都是小人嗎?”

儒家的人又說:“君子打了勝仗不追趕逃跑的敵人,對掩藏鎧甲的敵人不射殺,見敵車駛入了岔路則幫助他推車。”回答他說:“如果雙方都是仁人,那麼就不會相敵。仁人以他取捨是非之理相告,沒道理的跟有道理的走,不知道的跟知道的走,說不出理由的必定會折服,看到善的必定會依從,有什麼理由要互相敵對呢?如果兩方面都是暴虐者在相互爭鬥,打了勝仗不追趕逃跑的敵人,對掩藏鎧甲的敵人不射殺,見敵車駛入了岔路則幫助他推車。即使這些都做了,也不能做君子,也許還是殘暴的國人。聖(王)將爲世上除害,發動民衆誅伐暴虐,如果戰勝了,將憑藉儒術命令士卒說:‘不要追趕逃跑的敵人,看見敵人掩藏鎧甲不射殺,見敵車駛入了岔路幫助他推車。’那麼暴亂之人得到活命,天下的禍害不能除掉,這是在羣殘父母、深深地殘害這社會。沒有比這更大的不義了!”

儒家的人又說:“君子像鍾一樣,敲打它就響,不敲它就不響。”回答說:“那些仁人,侍奉君上竭盡忠誠,侍奉雙親務必孝順,得到好的就稱美,有了過錯就諫阻,這纔是做人臣的道理。現在若敲打他才響,不敲打它就不響,隱藏自己的智謀,懶於用力,安靜冷淡地等待君親發問,然後才作回答,即使有關君主、雙親的大利,不問他也就不說;如果將發生大寇亂,盜賊將產生,就像一種安置好的機關將引發一樣,別人不知這事,自己獨自知道,即使是他的君主、雙親都在,不問他他就不說。這實際是大亂的禍根。以這種態度作人臣就不忠誠,作兒子就不孝順,侍奉兄長就不恭順,待人就不正直善良。遇事,持後退不言的態度,到朝廷上,看到有利於自己的東西,唯恐說得比別人遲;如果說了而沒有利益,那麼就高高地拱手向下瞧着,隱藏之深好像咽噎一樣,還說:‘這個我還沒有學習過呢。’君上雖然急需重用他們,但他們遺棄君上已經走得很遠了。”

凡道術學業都統一於仁義,都是大可以治理人民,小可以任用官職,遠可以周遍施於天下,近可以修身養性,不義的就不居住,無理的就不實行,務必興天下之利,曲直與之周旋,沒有利的就停止,這是君子之道。而我所聽說的有關孔某人的行爲,則本來就跟這個相反。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