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哲學著作《墨子》:39章 非儒(下)(3),原文、註釋及翻譯

哲學著作《墨子》:39章 非儒(下)(3),原文、註釋及翻譯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墨子》,戰國時期的哲學著作,一般認爲是墨子的弟子及後學記錄、整理、編撰而成,共分爲兩大部分:一部分記錄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稱爲墨辨或墨經,着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墨子》原有71篇,當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無原文。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墨子·39章 非儒(下)(3)

在前面我們已經說過,墨子是先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後因發現儒家學說有許多不足之處,爲糾正孔門儒學“禮煩擾而不說,厚葬糜財而貧民,久喪傷生而害聲”,因此自創新的學說。墨子此篇主要是爲了批駁以孔子爲代表的儒家的禮義思想。墨子反對儒家婚喪之禮,實則是反對“君、親有差”。又指責儒家的禮樂與政事、生產皆無益,又通過晏嬰等之口,諷刺孔子與君與民都是口頭上講仁義,實際上鼓勵叛亂,惑亂人民。本篇反映了儒、墨兩家在思想認識上的激烈鬥爭。

墨子的主要思想之一就是“兼愛”,他所提倡的“兼愛”是無差別的、無等級之愛。因此他反對以孔子爲代表的儒家思想所注重的“君臣有別”的等級之愛。他認爲孔子所提倡的禮義只是口頭上的仁義,只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上,而不管人民的死活。這與墨子站在人民的立場上爲人民考慮是背道而馳的。

哲學著作《墨子》:39章 非儒(下)(3),原文、註釋及翻譯

【原文】

問晏子曰:“爲人何如?”晏子不對。公又復問,不對。景公曰:“以孔某語寡人者衆矣,俱以賢人也。今寡人問之,而子不對,何也?”晏子對曰:“嬰不肖,不足以知賢人。雖然,嬰聞所謂賢人者,入人之國,必務合其君臣之親,而弭其上下之怨。孔某之荊,知白公之謀,而奉之以石乞,君身幾滅,而白公僇①。嬰聞賢人得上不虛,得下不危,言聽於君必利人,教行下必於上②,是以言明而易知也,行明而易從也。行義可明乎民,謀慮可通乎君臣③。今孔某深慮同謀以奉賊,勞思盡知以行邪,勸下亂上,教臣殺君,非賢人之行也。入人之國,而與人之賊,非義之類也。知人不忠,趣之爲亂,非仁義之也④。逃人而後謀,避人而後言,行義不可明於民,謀慮不可通於君臣,嬰不知孔某之有異於白公也,是以不對。”景公曰:“嗚乎!貺寡人者衆矣,非夫子,則吾終身不知孔某之與白公同也。”

孔某之齊見景公,景公說,欲封之以尼谿,以告晏子。晏子曰:“不可!夫儒,浩居而自順者也,不可以教下;好樂而淫人,不可使親治;立命而怠事,不可使守職;宗喪循哀①,不可使慈民;機服②勉容,不可使導衆。孔某盛容修飾以蠱世,絃歌鼓舞以聚徒,繁登降之禮以示儀,務趨翔之節以觀衆;博學不可使議世,勞思不可以補民;絫壽不能盡其學,當年③不能行其禮,積財不能贍其樂,繁飾邪術,以營世君;盛爲聲樂,以淫遇④民。其道不可以期⑤世,其學不可以導衆。今君封之,以利齊俗,非所以導國先衆。”公曰:“善。”於是厚其禮,留其封,敬見而不問其道。孔某乃恚,怒於景公與晏子,乃樹鴟夷子皮于田常之門,告南郭惠子以所欲爲,歸於魯。有頃,間齊將伐魯,告曰:“賜乎!舉大事於今之時矣!”乃遣之齊,因南郭惠子以見田常,勸之伐吳,以教高、國、鮑、晏,使毋得害田常之亂。勸越伐吳。三年之內,齊、吳破國之難,伏屍以言術數⑥,孔某之誅也。

哲學著作《墨子》:39章 非儒(下)(3),原文、註釋及翻譯 第2張

【註釋】

① 僇:通“戮”。

② 此句當作“教行於下必利上”。

③ 本句中“臣”爲衍字。

④ 此句疑作“非仁義之類也”。

① 宗:當作“崇”。循:當作“遂”。

② 機服:依於省吾說爲“異服”。

③ 當年:壯年。

④ 遇:通“愚”。

⑤ 期:當作“示”。

⑥ 言:爲“億”之省誤。術:通“率”。

哲學著作《墨子》:39章 非儒(下)(3),原文、註釋及翻譯 第3張

【翻譯】

齊景公問晏子說:“孔子爲人怎樣?”晏子不回答。齊景公又問一次,晏子還是不回答。景公說:“對我說孔某人的人很多,都以爲是賢人。現在我問你,你不回答,是什麼原因呢?”晏子答道:“晏嬰不肖,不足以認識賢人。即使這樣,晏嬰聽說所謂賢人,進入人家的國境,一定要努力密切他們君臣之間的感情,平息他們上下之間的怨恨。孔某人到了楚國,已經知道了白公的陰謀,而把石乞獻給他,國君幾乎身亡,而白公被殺。晏嬰聽說賢人得到國君的任用,不虛有其名位,得到下民信任,不會帶來危險,對君王說的話必然是對人民有利,教導下民必對君上有利。行義可以讓民衆知道,考慮計策可在君臣之間溝通。現今孔某人精心計劃和叛賊同謀,竭盡心智以行不正當的事,鼓勵下面的人反抗上面,教導臣子殺國君,不是賢人的行爲啊。進入別人的國境,卻幫助別人的叛賊,這就不符合義。知道別人不忠誠,卻促成他叛亂,這就不是仁義的行爲啊。逃避人羣而後策劃,躲避人羣而後才言說,行義不可讓民衆知曉,謀劃不可以在君臣之間溝通,臣晏嬰不知道孔某人和白公的不同之處,因此沒有回答。”景公說:“啊!向我賜教的人很多啊,然而若不是您,則我終身都不知道孔某人和白公相同。”

到齊國拜見,高興,想把尼谿這個地方封給他,因此告訴晏子。晏子說:“不可以。那些儒者,是傲慢而自作主張的人,不可以教導下民;喜歡音樂而混亂人民,不可以讓他們去親自治理政事;主張命運而懶於做事,不可以派他們去擔任官職;崇辦喪事哀傷不止,不可以使他們慈愛百姓;奇裝異服而做出莊敬的表情,不可以使他們引導民衆。孔某人打扮那華麗的面容用以惑亂世人,絃歌鼓舞,用以召集弟子,使登堂、退下的禮節煩瑣,用以顯示禮儀,勉力於從事趨走、盤旋的禮節,以讓衆人觀看;雖然博學,但不可以使他議論時世,勞盡心思,但不可以以此有補於民生,長壽的人幾輩子也學不完他們的學問,壯年人也無法行他們繁多的禮節,積累的財產也不能供給他音樂的花費,過多地裝飾他們的邪說,來迷惑當世的國君;大張旗鼓地設置音樂,來惑亂愚笨的民衆。他們的道術不可公佈於世,他們的學問不可以教導民衆。現在君王封,以求對齊國風俗有利,不是引導民衆的方法。”景公說:“好。”於是贈孔子厚禮,而不給封地,恭敬地接見他而不問他的道術。孔某人於是對齊景公和晏子很憤怒,於是把范蠡推薦給田常,告訴南郭惠子,回到魯國去了。過了一段時間,齊國將要討伐魯國,告訴子貢說:“,現在是辦大事的時候了!”於是派子貢到齊國,通過南郭惠子見到田常,勸他討伐吳國,以教高、國、鮑、晏四姓,使之不要妨礙田常叛亂。又勸越國伐吳國,三年之內,齊國和吳國都遭受了滅國的災難,死去的人數大約上億,這是孔某人的罪呀。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