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哲學著作《墨子》:09章·尚賢(中)(2),原文、註釋及翻譯

哲學著作《墨子》:09章·尚賢(中)(2),原文、註釋及翻譯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墨子》,戰國時期的哲學著作,一般認爲是墨子的弟子及後學記錄、整理、編撰而成,共分爲兩大部分:一部分記錄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稱爲墨辨或墨經,着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墨子》原有71篇,當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無原文。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墨子·09章 尚賢(中)(2)

墨子主張舉賢應該“不避親”“不闢疏”,任用賢才要“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對有能者要“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爲官長”,對無能者要“抑而廢之,貧而賤之,以爲徒役”。這是對賢者的重視,對無能者的遺棄,一切都以自己的能力爲重,當時東方各國還比較普遍地實行世卿制,楚王斥責墨子之道爲“賤人之言”。而秦國實行的客卿制則大異其趣。尤其是商鞅變法之後,更是對無軍功的宗室子弟一概廢除其爵位,而按軍功重新確定爵秩等級。

“聖人聽其言,跡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謂事能。故可使治國者使治國,可使長官者使長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初步的法治思想,一個國家該怎樣治理?該怎樣對待賢士能人?

而他的“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觀點已經朦朧地反映了春秋向戰國過渡的新傾向,它標誌着奴隸主貴族制度終歸消滅而代之以官僚政治的必然趨勢。

本篇墨子通過古代聖王崇尚賢才,使國家繁榮富強,來反襯今天的王公大臣,他們效仿古人,但不能給予賢人以應有的東西,賢人即使想爲他效忠,也因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退縮。現在的王公大臣,內心雖然想要治理好國家,可卻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原因:“尚賢爲政”。因此說,一個國家要想富強,重要的就是“尚賢”。而尚賢最重要的就是做到表裏如一,給賢人應有的待遇。這在今天這個經濟飛速發展、科技日益進步的時代,同樣是很適用的。比如說在一家公司怎樣才能把效益提上去?必須依靠人才,而這時就要給這些人才應有的待遇,要不然公司是留不住人才的,因爲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哲學著作《墨子》:09章·尚賢(中)(2),原文、註釋及翻譯

【原文】

今王公大人亦欲效人,以尚賢使能,高予之爵,而祿不從也。夫高爵而無祿,民不信也。曰:“此非中實愛我也,假藉而用我也。”夫假藉之民,將豈能親其上哉!故先王言曰:“貪於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於貨者不能分人以祿。”事則不與,祿則不分,請問之賢人將何自至乎王公大人之側哉?

若苟賢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側,則此不肖者在左右也。不肖者在左右,則其所譽不當賢,而所罰不當暴,王公大人尊①此以爲政乎國家,則賞亦必不當賢,而罰亦必不當暴。若苟賞不當賢而罰不當暴,則是爲賢者不勸而爲暴者不沮矣。是以入則不慈孝父母,出則不長弟②鄉里,居處無節,出入無度,男女無別。使治官府則盜竊,守城則倍畔③,君有難則不死,出亡則不從,使斷獄則不中,分財則不均,與謀事不得,舉事不成,入守不固,出誅不強。故雖昔者三代暴王桀紂幽厲之所以失措其國家,傾覆其社稷者,已此故也。何則?皆以明小物而不明大物也。

今王公大人有一衣裳不能制也,必藉良工;有一牛羊不能殺也,必藉良宰。故當若之二物者,王公大人未知以尚賢使能也。逮至其國家之亂,社稷之危,則不知使能以治之,親戚則使之,無故富貴、面目佼好①則使之。夫無故富貴、面目佼好則使之,豈必智且有慧哉?若使之治國家,則此使不智慧者治國家也。國家之亂既可得而知已。

且夫王公大人有所愛其色而使,其心不察其知②而與其愛。是故不能治百人者,使處乎千人之官;不能治千人者,使處乎萬人之官。此其故何也?曰:處若官者爵高而祿厚,故愛其色而使之焉!夫不能治千人者,使處乎萬人之官,則此官什倍也。夫治之法將日至者也,日以治之,日不什修,知以治之,知不什益。而予官什倍,則此治一而棄其九矣。雖日夜相接以治若官,官猶若不治。此其故何也?則王公大人不明乎以尚賢使能爲政也。故以尚賢使能爲政而治者,夫若言之謂也;以下賢爲政而亂者,若吾言之謂也。以下賢爲政而亂者,若吾言之謂也。今王公大人中實將欲治其國家,欲修保而勿失,胡不察尚賢爲政之本也?

且以尚賢之本者,亦豈獨子墨子之言哉?此聖王之道,先王之書《距年》之言①也。《傳》曰:“求聖君哲人,以裨輔而②身。”《湯誓》曰:“聿求元聖,與之戮力同心,以治。”則此言聖之不失以尚賢使能也。

故古者聖王唯能審以尚賢使能爲政,無異物雜焉,天下皆得其利。古者舜耕歷山,陶河瀕,漁雷澤。堯得之服澤之陽,舉以爲天子,與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伊摯,有莘氏女之私臣,親爲庖人。湯得之,舉以爲己相,與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傅說被褐③帶索,庸④築乎傅巖,武丁得之,舉以爲三公,與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此何故始賤卒而貴,始貧卒而富?則王公大人明乎以尚賢使能爲政,是以民無飢而不得食,寒而不得衣,勞而不得息,亂而不得治者。

哲學著作《墨子》:09章·尚賢(中)(2),原文、註釋及翻譯 第2張

【註釋】

① 尊:通“遵”。

② 長弟:即“長悌”,敬重。

③ 倍畔:即“背叛”。

① 佼好:美麗可愛。佼,通“姣”。

② 知:通“智”。

① 距年之言:長者的話。距,通“居”。

② 而:通“爾”。

③ 被褐:穿粗布衣。被,通“披”。

④ 庸:通“傭”,僱傭工。

【翻譯】

現在王公大人也想效法古人爲政,尊敬賢者,任用能者,給他們高爵位,但俸祿卻不隨着增加。爵位高而沒有相應的俸祿,百姓不會信任他們的。賢人說:“這不是真正的愛我,是假借虛名而利用我罷了。”像這樣被假借利用,百姓怎能親附君上呢?所以先王說:“貪圖政權的人,不願把政事交給別人;把錢財看得很重的人,不願把俸祿分給別人。”既不給行政權力,又不給物質待遇,請問:天底下的賢人,怎麼會到王公大人的身邊來呢?

哲學著作《墨子》:09章·尚賢(中)(2),原文、註釋及翻譯 第3張

如果賢人不來到王公大人的身邊,那就只有不肖之徒在王公大人左右了。不肖之徒在左右,那麼他們所稱讚的不會是賢人,而所懲罰的也不會是暴徒。王公大人遵從這些人在國家施政,那麼所賞的也一定不會是賢人,所罰的也一定不會是暴徒。如果獎賞不在賢人,懲罰不在暴徒,那麼做賢人的得不到勸勉,而作爲暴徒的人也得不到阻止了。因此在家不孝敬父母,出外不懂得敬重鄉里。居處沒有節制,出入沒有限度,男女沒有區別。讓他治理官府,就會監守自盜,讓他保衛城池,就會背叛,國君有難,他不會拼死保衛,國君出走,他不會跟隨。讓他判案就不會公正,讓他分配財物,就不會平均,和他謀劃政事,就得不到要領,讓他辦事,則一事無成,派他防守城池則不堅固,讓他出戰又打敗仗。所以像夏商周的暴君桀、紂、幽、厲等,使他們的國家滅亡,社稷顛覆的唯一原因,就是這個緣故。爲什麼呢?因爲他們都只懂得了小道理而不懂得大道理

現在的王公大人,有一件衣裳不能縫製,必定要請手藝高超的裁縫;有一頭牛羊不能宰殺,必定要請技藝嫺熟的屠夫。所以在對待這兩件事情上,王公大人還知道以尚賢使能爲重。但一到國家發生動亂,社稷傾危,就不知道運用尚賢使能來治理了,而是親戚,就使用他們,無緣無故得到富貴的,面孔漂亮的就任用他們。對於那些無緣無故得到富貴的,面孔漂亮的,難道他們必定有智慧嗎?如果讓他們治理國家,那麼這是使沒有智慧的人治理國家呀!國家的混亂,也就可以知道了。

況且王公大人因愛一個人的美貌而任用他,心中並不察知他的智慧而給他以寵愛。所以不能治理百人的,卻使他處在治理千人的官職上;不能治理千人的,卻使他處在治理萬人的官職上。這是爲什麼呢?回答說:做這種官的人,爵位高而俸祿厚,只因愛其美色而給他這個職位。不能治理一千人的,讓他做一萬人的官,這是授予的官職超過其能力的十倍了。治理國家的原則是每天都必須去治理,但他治理國家的日子,卻不能延長十倍,按才智去治理天下,才智也不能增加十倍,可是卻給了十倍於才能的官職,那麼,這樣一來,他就只能治理其中的一份而放棄其他九份了。即使日夜不停地治理官府事務,官府事務仍然治不好。這是什麼原因呢?是王公大人不明白尚賢使能的緣故呀!所以,用尚賢使能的主張來施政治理天下,如前文所說的那樣。因鄙視賢能來施政而紊亂天下的,就像我所說的一樣。現在的王公大人,心中真正想治理國家,爲什麼不去體察“尚賢爲政”這個根本呢?

把尚賢使能作爲政治的根本,又豈止是墨子的觀點呢?這原是聖王的道理,是先王的《距年》書上所寫,是長者的話。《傳》記說:“尋求聖君和哲人,以輔助你自己。”《湯誓》說:“尋求大聖人,和他同心努力,用來治理天下。”這些都說明聖人不放棄以尚賢使能治理國家。

所以古代的聖王只因能以尚賢使能治理政事,沒有其他事情摻雜在內,因此天下都得其好處。古時的舜,在歷山耕地,在河濱製陶器,在雷澤捕魚,堯帝在服澤北岸找到他,推舉他作天子,讓他掌管天下的政事,治理天下的百姓。伊尹,本是有莘氏女兒陪嫁的僕人,親自當廚子,商湯得到他,任用他爲宰相,讓他掌管天下的政事,治理天下的百姓。傅說身穿粗布衣,腰裏圍着繩索,在傅巖受傭築牆。武丁得到他,任用他爲三公,讓他掌管天下的政事,治理天下的百姓。他們開始時卑賤而後來尊貴,開始時貧窮而後來富有,這是什麼緣故呢?是因爲王公大人懂得以尚賢使能治理國政,所以百姓沒有飢不得食,寒不得衣,勞不得息,亂不得治的。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