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哲學著作《墨子》:07章·三辯,原文、註釋及翻譯

哲學著作《墨子》:07章·三辯,原文、註釋及翻譯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墨子》,戰國時期的哲學著作,一般認爲是墨子的弟子及後學記錄、整理、編撰而成,共分爲兩大部分:一部分記錄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稱爲墨辨或墨經,着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墨子》原有71篇,當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無原文。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墨子·三辯》,本篇通過墨子與程繁對音樂的討論,可以看出墨子的“非樂”思想。他認爲統治者喜好音樂,必定會妨礙社會生產,浪費社會財富,加重勞動人民的負擔,使勞動人民衣食不足,從而造成社會的混亂和國家的滅亡。因此,他認爲聖人治理天下重在事功,而非音樂,他反對追求音樂享受,他認爲音樂會使國君勞民傷財,沉浸在奢華享受中。這對批判當時統治者的享樂生活有現實意義。

他在最後說:“聖王之命也,多寡之,食之利也。”凡是太盛的東西就容易減損它,這與第一篇《親士》中的“太盛難守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西施死於自己的美麗;孟賁死於自己的勇敢……什麼事情都需要保持一個度,超越這個度就只能得到相反的結果。“今聖有樂而少”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他是把音樂看成與吃飯一樣的事情,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他是小生產者的代言人,從這裏更可以看出。“食必求飽,衣必求暖,然後才求美”,他把音樂看作是奢侈品。而且他認爲音樂越繁複,治理國家的政績就越少,因此他主張“非樂”。

哲學著作《墨子》:07章·三辯,原文、註釋及翻譯

墨子·07章 三辯

【原文】

程繁問於子墨子曰:“夫子曰:‘聖王不爲樂。’昔諸侯倦於聽治,息於鐘鼓之樂;士大夫倦於聽治,息於竽瑟之樂;農夫春耕夏耘,秋斂冬藏,息於聆缶②之樂。今夫子曰:‘聖王不爲樂。’此譬之猶馬駕而不稅③,弓張而不弛,無乃非有血氣者之所不能至邪!”

子墨子曰:“昔者堯舜有茅茨者,且以爲禮,且以爲樂;湯放桀於大水,環自立以爲王,事成功立,無大後患,因先王之樂,又自作樂,命曰《護》,又修《九招》;武王勝殷殺紂,環自立以爲王,事成功立,無大後患,因先王之樂,又自作樂,命曰《象》;周成王因先王之樂,又自作樂,命曰《騶虞》。周成王之治天下也,不若武王;武王之治天下也,不若成湯;成湯之治天下也,不若堯舜。故其樂逾①繁者,其治逾寡。自此觀之,樂非所以治天下也。”

程繁曰:“子曰:‘聖王無樂。’此亦樂已,若之何其謂聖王無樂也?”子墨子曰:“聖王之命也,多寡之②。食之利也。以知飢而食之者智也,因爲無智矣。今聖有樂而少,此亦無也。”

【註釋】

① 三辯:闡明聖王應節制聲樂享受專心治國。

② 聆缶(fǒu):聆,通“鈴”。缶,瓦制打擊樂器。

③ 稅(táo):同“脫”,馬脫繮。

① 逾:通“愈”,更加。

② 多寡之:多則寡之。

哲學著作《墨子》:07章·三辯,原文、註釋及翻譯 第2張

【翻譯】

程繁問墨子說:“先生說:‘聖王不聽音樂。’可是,從前的諸侯處理政務疲倦了,就聽聽鐘鼓演奏的音樂來休息一下;士大夫處理政務感到疲倦了,就聽聽竽瑟演奏的音樂來休息一下;農夫春天耕種、夏天除草,秋天收穫、冬天貯藏,也要借敲擊瓦盆土缶的音樂方式自娛自樂,進行休息。現在先生您說:‘聖王不聽音樂。’這就好比馬套上車永不卸下,弓拉開後永不鬆弛,這恐怕是靠氣血運轉而活着的人無法做到的吧!”

墨子說:“以前堯舜只有茅草蓋的屋子,只是簡單地制定一些禮儀,姑且作樂而已。後來湯把桀流放到大水,統一天下,自立爲王,大功告成,沒有後患,於是就承襲先王的音樂,自己又創造新的音樂,樂章取名爲《護》,又創造了古代樂章《九招》。周武王戰勝殷朝,殺死紂王,統一天下,自立爲王,沒有後患,於是繼承了先王的音樂,自己又創造新的音樂,取名爲《象》。周成王繼承先王的音樂,自己創造了新的音樂,取名爲《騶虞》。周成王治理天下不如周武王;周武王治理天下不如商湯王;商湯王治理天下不如堯舜。所以他們的音樂越是繁複,他們治理天下的政績就越差。由此看來,音樂不是用來治理國家的。”

程繁說:“先生說:‘聖王沒有音樂。’但這些就是音樂,怎麼能說聖王沒有音樂呢?”墨子說:“聖王做事的原則是:根據具體情況有所損益。飲食於人有利,若因知道飢餓去吃飯就叫有智慧的話,那麼天下也就沒有智慧了。現在聖王雖然有樂,但它像吃飯一樣不可少,所以也等於沒有音樂。”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