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哲學著作《墨子》:05章·七患,原文、註釋及譯文

哲學著作《墨子》:05章·七患,原文、註釋及譯文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墨子》,戰國時期的哲學著作,一般認爲是墨子的弟子及後學記錄、整理、編撰而成,共分爲兩大部分:一部分記錄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稱爲墨辨或墨經,着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墨子》原有71篇,當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無原文。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墨子·七患》,墨子自稱自己是“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所以他不屬於貴族階級,但他也不是直接從事生產的小農或手工業者。正是他的這種特殊的身份,使他認識到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是糧食的生產。一個國家要想長久不衰,就必須避免這七種禍患,而這七種禍患中,最重要的還是糧食。

本篇首先分析了給國家造成危亡的七種禍患,然後指出國家怎樣去預防這些禍患,得出的結論是,一個國家要想長久不衰,最根本的就在於增加生產和節省財用,糧食的儲備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儲備,並對當時統治者竭盡民力和府庫之財以追求享樂生活的做法提出了嚴正警告。墨子認爲,統治者只有減少勞動人民的負擔,在災荒之年有飯吃不至於餓死,百姓們纔會感謝他們,纔會更加順從他們,這樣,國家治理起來才容易。也就是說,只有預防上述七種禍患,纔是治理國家之道。《周書》曰:“國無三年之食者,國非其國也;家無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此之謂國備。從中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強盛,糧食的儲備是最重要的。

哲學著作《墨子》:05章·七患,原文、註釋及譯文

墨子·05章 七患

【原文】

子墨子曰:國有七患。七患者何?城郭溝池不可守,而治宮室,一患也;邊②國至境,四鄰莫救,二患也;先盡民力無用之功,賞賜無能之人,民力盡於無用,財寶虛於待客,三患也;仕者持祿,遊者愛佼③,君修法討臣,臣懾而不敢拂,四患也。君自以爲聖智而不問事,自以爲安強而無守備,四鄰謀之不知戒,五患也。所信者不忠,所忠者不信,六患也。畜種菽粟不足以食之,大臣不足以事之,賞賜不能喜,誅罰不能威,七患也。

以七患居國,必無社稷;以七患守城,敵至國傾。七患之所當,國必有殃。

凡五穀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爲養也。故民無仰則君無養,民無食則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務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節也。五穀盡收,則五味盡御於主,不盡收則不盡御。一谷不收謂之饉,二谷不收謂之旱,三谷不收謂之兇,四谷不收謂之饋①,五穀不收謂之飢。

歲饉,則仕者大夫以下皆損祿五分之一;旱,則損五分之二;兇,則損五分之三;饋,則損五分之四;飢,則盡無祿,稟食②而已矣。故兇飢存乎國,人君徹鼎食五分之五③;大夫徹縣④,士不入學,君朝之衣不革制;諸侯之客,四鄰之使,雍⑤食而不盛;徹驂騑,塗不芸⑥,馬不食粟,婢妾不衣帛,此告不足之至也。

今有負其子而汲者,隊①其子於井中,其母必從而道②之。今歲凶,民飢,道餓,重其子此疚於隊,其可無察邪?故時年歲善,則民仁且良;時年歲凶,則民吝且惡。夫民何常此之有?爲者疾③,食者衆,則歲無豐。

故曰:財不足則反之時,食不足則反之用。故先民以時生財,固本而用財,則財足。故雖上世之聖王,豈能使五穀常收而旱水不至哉?然而無凍餓之民者何也?其力時急,而自養儉也。故《夏書》曰:“禹七年水。”《殷書》曰:“湯五年旱。”此其離④兇餓甚矣,然而民不凍餓者,何也?其生財密,其用之節也。故倉無備粟,不可以待兇飢;庫無備兵,雖有義不能徵無義。城郭不備全,不可以自守;心無備慮,不可以應卒⑤,是若慶忌無去之心,不能輕出。

夫桀無待湯之備,故放;紂無待武之備,故殺。桀、紂貴爲天子,富有,然而皆滅亡於百里之君者,何也?有富貴而不爲備也。故備者,國之重也;食者,國之寶也;兵者,國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國之具也。

故曰:以其極賞①,以賜無功;虛其府庫,以備車馬衣裘奇怪;苦其役徒,以治宮室觀樂;死又厚爲棺槨,多爲衣裘。生時治臺榭,死又修墳墓,故民苦於外,府庫單②於內,上不厭③其樂,下不堪其苦。故國離寇敵則傷,民見兇飢則亡,此皆備不具④之罪也。且夫食者,聖人之所寶也。故《周書》曰:“國無三年之食者,國非其國也;家無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此之謂國備。

哲學著作《墨子》:05章·七患,原文、註釋及譯文 第2張

【註釋】

① 七患:國家應重視的七種禍患。

② 邊:“敵”字之誤。

③ 佼:通“交”,交接,交遊。

① 饋:通“匱”,缺乏。

② 稟食:只供飯吃。

③ 五分之五:疑作“五分之三”。

④ 縣:通“懸”,此指鐘磬等懸掛的樂器。

⑤ 雍:當作“饔”,指早餐和晚餐。

⑥ 塗:通“途”。塗不芸:道路不加整修。

① 隊:通“墜”。

② 道:通“導”,導引,牽引。

③ 疾:當爲“寡”。

④ 離:通“罹”,遭受。

⑤ 卒:通“猝”。

① 極賞:最高獎賞。

② 單:通“殫”,耗盡。

③ 厭:通“饜”,滿足。

④ 備不具:沒做好防備。

哲學著作《墨子》:05章·七患,原文、註釋及譯文 第3張

【翻譯】

墨子說:一個國家,有七種大禍患值得重視。這七種禍患是什麼呢?都城的內外城郭和護城河都沒有修好,不能守禦,卻去大肆修建宮殿,這是第一種禍患。敵國軍隊壓境,四面鄰國都不願來救援,這是第二種禍患。把人民的力量都耗盡在無用的事情上,把國家的財物寶貨虛耗於送往迎來的待客上,這是第三種禍患。做官的人只求保住俸祿,遊學未仕的人只顧結交朋友,國君修訂法律以懲罰臣子,臣子畏懼而不敢違逆,這是第四種禍患。國君自以爲神聖而聰明,而不過問國事;自以爲國家安穩強盛,而不做防禦準備,四面鄰國在圖謀攻打他,而自己卻不知戒備,這是第五種禍患。國君所信任的人不忠實,而忠於國君的人不被信任,這是第六種禍患。貯藏和種植的糧食不夠吃,大臣不足以信任重用,賞賜不能使人高興,懲罰不能使人畏懼,這是第七種禍患。

這七種禍患如存於一個國家,那麼這個國家就一定會滅亡;在存在七種禍患的情況下守禦着城池,敵軍一到,一定會頃刻瓦解。七種禍患存在於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必有禍殃。

糧食,是人們所賴以生存的必需品,也是國君用以養活自己和民衆的物質。所以如果百姓失去生存的依賴,國君也就沒有了供給;百姓沒有東西吃,就什麼事也幹不成。所以,糧食生產儲備這件事就不能不努力去做,田地不能不盡力耕作,糧食的使用不可不節儉。糧食全部豐收,那麼各種美味都能讓國君盡享;如果有一種糧食絕收,國君就不能盡情享受。一谷不收叫作饉,二谷不收叫作旱,三谷不收叫作兇,四谷不收叫作匱,五穀不收叫作飢。

遇到饉年,做官的自大夫以下都減去俸祿的五分之一;遇到旱年,就減去俸祿的五分之二;遇到凶年,就減去俸祿的五分之三;遇到匱年,就減去俸祿的五分之四;遇到饑年,那麼全部沒有俸祿,只供給飯吃。所以一個國家遇到兇飢,國君就減去鼎食的五分之三,大夫撤去懸掛的樂器,讀書人不上去種地,國君上朝的衣服雖舊,不更新重做;接待諸侯的客人、鄰國的使者,早餐、晚餐都不豐盛,駕車的四匹馬撤掉左右兩匹,道路不加修理,馬不喂糧食,婢妾不穿絲綢。這些表明匱乏到極點了。

現在有一人揹着孩子到井邊打水,如果孩子不小心掉到井裏,那麼這位母親必定想方設法把孩子從井中救出。現在遇到饑年,路上有餓死的人,這種情況比孩子掉入井中更爲嚴重,能忽視這種局面嗎?年成好的時候,老百姓就仁慈馴良;年成遇到兇災,老百姓就吝嗇兇惡。百姓哪有什麼固定不變的品行呢?從事生產的人少了,吃飯的人多了,那麼就不可能有豐年。

所以說:財用不夠時,就反省有沒有抓住有利的生產時機,糧食不夠時,就反省糧食消費上有無漏洞。因此,古代賢人按農時生產財富,鞏固農業這個根本,節省開支,財用自然就充足。所以,即使是古代的聖王,哪能使五穀永遠豐收,並且水旱之災不降臨呢!但是那時卻從無受凍捱餓之民,這是爲什麼呢?這時因爲他們努力按農時耕種而自奉儉樸。《夏書》說:“禹時有七年水災。”《殷書》說:“湯時有五年旱災。”那時遭受的凶荒夠大的了,然而老百姓卻沒有受凍捱餓,這是什麼緣故呢?就是因爲他們生產時財物豐足,而使用時很節儉。所以,糧倉中沒有儲備的糧食,就不能對付凶年饑荒;兵庫中沒有儲備的武器,即使是正義的也不能去征討不正義的。城郭修築不完備,就不能自行防守;心中沒有周密的考慮,就不能應付突然的變故。這就好像慶忌沒有逐走要離之意,就不可輕易出走。

夏桀沒有對付商湯的準備,所以被商湯放逐;商紂王沒有防禦周武王的準備,所以被殺。桀和紂雖貴爲天子,富有天下,然而都被方圓百里的小國之君所滅,這是爲什麼呢?是因爲他們雖然富貴,但都不加防備。所以說防備,是國家最重要的事情,糧食是國家的寶物,兵器是國家的爪牙,城郭是用來自我守衛的:這三者是治理國家的工具。

所以說:用那最高的獎賞,去賞賜給無功之人,耗盡國庫中的貯藏,用以置備車馬、衣裘和稀奇古怪之物,讓奴隸勞苦不堪,去建造宮室和觀賞遊樂的建築,死後又做厚重的棺槨,做很多陪葬衣服。活着時修亭臺樓榭,死後又修造墳墓。因此,老百姓在外受苦,內部的國庫耗盡,國君滿足不了享樂,百姓忍受不了痛苦。所以,國家一遇敵寇就受損傷,百姓遇到饑荒就會死亡,這都是防備不周全的罪過啊!再說,糧食也是聖人所最爲珍惜的。所以《周書》上說:“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儲備三年的糧食,國家就不是合格的國家了;一個家庭如果不儲備三年的糧食,子孫就不是合格的子孫了。”糧食的儲備,這就叫作國家的根本貯備。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