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哲學著作《墨子》:16章·兼愛(下)(2),原文、註釋及翻譯

哲學著作《墨子》:16章·兼愛(下)(2),原文、註釋及翻譯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墨子》,戰國時期的哲學著作,一般認爲是墨子的弟子及後學記錄、整理、編撰而成,共分爲兩大部分:一部分記錄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稱爲墨辨或墨經,着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墨子》原有71篇,當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無原文。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墨子·16章 兼愛(下)(2)

墨子從兼愛的角度闡述了治國之道。他所提出的“兼愛”是“無等差之愛”,比儒家提出的以血緣爲準則的“差等之愛”更有號召力,更能取得廣大民衆的擁護,他認爲,一個國家要想繁榮富強,百姓獲益,就必須實行“兼相愛,交相利”。他主張像愛自己的親人一樣去愛他家之人,從而營造一種人人相愛、其樂融融的社會環境。

墨子以“兼”來代替“別”,“兼”在墨子看來是大公無私、不分彼此的,關心別人就如同關心自己一樣的高貴品質,和“兼”相對立的是隻顧自己,不爲旁人設想的自私自利的惡劣品質,墨子把這種品質叫作“別”,“別”是很壞的,是不道德的。但“兼愛”的實際意義在於維持搖搖欲墜的貴族制度,他企圖使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相安無事,和平共處,儘量做到“強不劫弱,衆不暴富,詐不謀愚,貴不傲賤”。但墨子的學說只是延緩了舊制度崩潰的作用,企圖用階級調和來緩和當時階級鬥爭的緊張局勢,也是不現實的。

“兼愛”的思想始終貫穿墨子全書,墨子提出的“兼愛”思想,目的是爲了給大家創造一個友好的和諧的社會氛圍,不是整天鉤心鬥角,爾虞我詐。整天處在一個恐怖、陰森的環境中,到處提防着別人,害怕一不小心就落入陷阱。這個思想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中值得提倡,但卻很困難。

哲學著作《墨子》:16章·兼愛(下)(2),原文、註釋及翻譯

【原文】

然而之士,非兼者之言,猶未止也,曰:“意可以擇士,而不可以擇君乎?”姑嘗兩而進之。誰①以爲二君,使其一君者執兼,使其一君者執別。是故別君之言曰:“吾惡能爲吾萬民之身,若爲吾身?此泰②非之情也。人之生乎地上之無幾何也,譬之猶馳駟而過隙也。”是故退睹其萬民,飢即不食,寒即不衣,疾病不侍養,死喪不葬埋。別君之言若此,行若此。兼君之言不然,行亦不然,曰:“吾聞爲明君於天下者,必先萬民之身,後爲其身,然後可以爲明君於天下。”是故退睹其萬民,飢即食之,寒即衣之,疾病侍養之,死喪葬埋之。兼君之言若此,行若此。然即交若之二君者,言相非而行相反與?常使若二君者,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猶合符節也,無言而不行也。然即敢問:今歲有癘疫,萬民多有勤苦凍餒,轉死溝壑中者,既已衆矣。不識將擇之二君者,將何從也?我以爲當其於此也,天下無愚夫愚婦,雖非兼者,必從兼君是也。言而非兼,擇即取兼,此言行拂也。不識天下所以皆聞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然而之士,非兼者之言也,猶未止也,曰:“兼即仁矣,義矣;雖然,豈可爲哉?吾譬兼之不可爲也,猶挈泰山以超江、河也。故兼者,直願之也,夫豈可爲之物哉?”子墨子曰:“夫挈泰山以超江、河,自古之及今,生民而來,未嘗有也。今若夫兼相愛、交相利,此自先聖六王者親行之。”何知先聖六王之親行之也?子墨子曰:“吾非與之並世同時,親聞其聲、見其色也;以其所書於竹帛、鏤於金石、琢於槃盂,傳遺後世子孫者知之。”《泰誓》曰:“若日若月乍照,光於四方,於西土。”即此言之兼愛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無有私也。即此文王兼也。雖子墨子之所謂兼者,於文王取法焉!

且不唯《泰誓》爲然,雖《禹誓》即亦猶是也。禹曰:“濟濟有衆,鹹聽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稱亂。蠢茲有苗,用天之罰。若予既率爾羣對諸羣①,以徵有苗。”禹之徵有苗也,非以求以重富貴,幹福祿,樂耳目也;以求興之利,除之害。即此禹兼也。雖子墨子之所謂兼者,於禹求焉。

且不唯《禹誓》爲然,雖湯說即亦猶是也。湯曰:“惟予小子履,敢用玄牡,告於上天后曰:‘今天大旱,即當朕身履,未知得罪於上下,有善不敢蔽,有罪不敢赦,簡在帝心,萬方有罪,即當朕身;朕身有罪,無及萬方。’”即此言湯貴爲天子,富有天下,然且不憚以身爲犧牲,以祠說於上天鬼神。即此湯兼也。雖子墨子之所謂兼者,於湯取法焉。

哲學著作《墨子》:16章·兼愛(下)(2),原文、註釋及翻譯 第2張

【註釋】

① “誰”爲“設”字之誤。

② “泰”通“太”。

① “若”疑爲“茲”之誤。“既”爲“即”假借字。“羣對諸羣”當爲“羣邦諸闢”,指衆邦國諸君。

【翻譯】

然而天下的士子,攻擊兼愛的言論還是沒有停止,說道:“兼愛的理論誠如以上所說,但是兼愛大概只可以選擇士大夫,恐怕不能選擇君王吧?”那麼姑且讓我們按照“兼相愛”和“別相惡”兩種思路展開看看究竟如何吧。假設這裏有兩個國君,其中一個主張“兼相愛”的觀點,另一個主張“別相惡”的觀點。所以主張“別相惡”的國君會說:“我怎能對待我的萬民之身,就像對待自己之身呢?這太不合天下人的情理了。人生在世上並沒有多少時間,就好像馬車奔馳縫隙那樣短暫。”所以他看到他的萬民捱餓,也不給吃,受凍也不給穿,有疾病也不給療養,死亡後不給埋葬。主張“別相惡”的國君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主張“兼相愛”的國君的言論不是這樣,行爲也不是這樣。他說:“我聽說在天下做一位明君,必須先看重萬民之身,然後纔看重自己之身,這以後纔可以在天下做一位明君。”所以他看到他的百姓捱餓,就給他吃,受凍就給他穿,生了病就給他療養,死亡後就給予埋葬。主張兼相愛的君主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既然這樣,那麼這兩個國君,他們言論不同而行爲也相反嗎?假使這兩個國君,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符合得像符節一樣,沒有說過的話不能實現。既然如此,那麼請問:假如今年有瘟疫,萬民大多因勞苦和凍餓而輾轉死於溝壑之中的,已經很多了。不知道從這兩個國君中選擇一位,你將會跟隨哪一位呢?我認爲在這個時候,無論天下多麼愚蠢的人,即使是反對“兼相愛”的人,也必定跟隨主張“兼相愛”的國君了。在言論上反對“兼相愛”,而在行動上又選擇“兼相愛”,這就是言行相違背。不知道天下的人聽到“兼相愛”的主張而非難它的做法,其原因是什麼。

哲學著作《墨子》:16章·兼愛(下)(2),原文、註釋及翻譯 第3張

然而天下的士子,否定兼愛的言論還是沒有停止,他們說:“兼相愛算得上是仁,也算得上是義了;即使如此,難道可以實行嗎?我認爲兼相愛無法實行,打個比方,就好像讓你提着泰山而跳過長江、黃河一樣無法做到。所以兼相愛只不過是一種良好的願望而已,哪裏是可以實行的東西啊?”墨子說:“提舉泰山跳越長江、黃河,自古至今,自有人類以來,確實還不曾有過。至於現在說到兼相愛、交相利,這則是自先聖六王就親自實行過的。”怎麼知道先聖六王親自實行了呢?墨子說:“我並不和他們處於同一時代,能親自聽到他們的聲音,親眼見到他們的容色;我是從他們書寫在簡帛上、鏤刻在鐘鼎石碑上、雕琢在槃盂上,並留給後世子孫的文獻中知道這些的。”《泰誓》上說:“文王如日如月,光芒無際,普照四方和西周大地。”這就是說文王兼愛天下,無比廣大,就像日月普照大地,沒有私心。這就是文王的兼愛。墨子所說的兼愛,正是取法於周文王的!

而且不只《泰誓》這樣記載,即使大禹的誓言也這樣說。大禹說:“衆位軍士,請聽我說:不是我斗膽妄爲,發動戰爭,而是有苗民在蠢蠢欲動,因而上天對他們降下懲罰。現在我率領衆邦的各位君長,去征討有苗。”大禹征討有苗,不是爲了追求富貴和福祿,也不是爲了追求耳目之娛,而是爲了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這就是大禹的兼相愛。墨子所說的兼相愛,也是從大禹那裏取法的!

而且並不只《禹誓》這樣記載,湯的言辭也是如此。湯說:“我叫商履,請允許我用黑色的公牛,祭告於皇天后土。‘現在天大旱,我自己也不知道什麼緣故得罪了。於今有善不敢隱瞞,自身有罪也不敢寬饒,這一切都鑑察在上天的心裏。萬方有罪,由我一人承擔;我自己有罪,不要累及萬方。’”這說的是商湯貴爲天子,富有天下,然而尚且不惜以身作爲犧牲祭品,用言辭向上天鬼神禱告。這就是商湯的兼相愛。墨子的兼相愛,也是從湯那裏取法的。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