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哲學著作《墨子》:09章·尚賢(中)(1),原文、註釋及翻譯

哲學著作《墨子》:09章·尚賢(中)(1),原文、註釋及翻譯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墨子》,戰國時期的哲學著作,一般認爲是墨子的弟子及後學記錄、整理、編撰而成,共分爲兩大部分:一部分記錄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稱爲墨辨或墨經,着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墨子》原有71篇,當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無原文。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墨子·09章 尚賢(中)(1)

墨子主張舉賢應該“不避親”“不闢疏”,任用賢才要“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對有能者要“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爲官長”,對無能者要“抑而廢之,貧而賤之,以爲徒役”。這是對賢者的重視,對無能者的遺棄,一切都以自己的能力爲重,當時東方各國還比較普遍地實行世卿制,楚王斥責墨子之道爲“賤人之言”。而秦國實行的客卿制則大異其趣。尤其是商鞅變法之後,更是對無軍功的宗室子弟一概廢除其爵位,而按軍功重新確定爵秩等級。

“聖人聽其言,跡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謂事能。故可使治國者使治國,可使長官者使長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初步的法治思想,一個國家該怎樣治理?該怎樣對待賢士能人?

而他的“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觀點已經朦朧地反映了春秋向戰國過渡的新傾向,它標誌着奴隸主貴族制度終歸消滅而代之以官僚政治的必然趨勢。

本篇墨子通過古代聖王崇尚賢才,使國家繁榮富強,來反襯今天的王公大臣,他們效仿古人,但不能給予賢人以應有的東西,賢人即使想爲他效忠,也因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退縮。現在的王公大臣,內心雖然想要治理好國家,可卻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原因:“尚賢爲政”。因此說,一個國家要想富強,重要的就是“尚賢”。而尚賢最重要的就是做到表裏如一,給賢人應有的待遇。這在今天這個經濟飛速發展、科技日益進步的時代,同樣是很適用的。比如說在一家公司怎樣才能把效益提上去?必須依靠人才,而這時就要給這些人才應有的待遇,要不然公司是留不住人才的,因爲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哲學著作《墨子》:09章·尚賢(中)(1),原文、註釋及翻譯

【原文】

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國家,欲修保而勿失,故①不察尚賢之本也!何以知尚賢之本也?曰:自貴且智者,爲政乎愚且賤者,則治;自愚賤者,爲政乎貴且智者,則亂。是以知尚賢之爲政本也。

故古者聖王甚尊尚賢而任使能,不黨②父兄,不偏貴富,不嬖③顏色。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爲官長;不肖者抑而廢之,貧而賤之,以爲徒役。是以民皆勸其賞,畏其罰,相率而爲賢者。以賢者衆,而不肖者寡,此謂進賢。然後聖人聽其言,跡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謂事能。故可使治國者,使治國;可使長官者,使長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凡所使治國家、官府、邑里,此皆國之賢者也。

賢者之治國也,蚤朝晏退①,聽獄治政,是以國家治而刑法正。賢者之長官也,夜寢夙興,收斂關市、山林、澤梁之利,以實官府,是以官府實而財不散。賢者之治邑也,蚤出莫②入,耕稼、樹藝、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故國家治則刑法正,官府實則萬民富。上有以絜爲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外有以爲皮幣,與四鄰諸侯交接;內有以食飢息勞,將養其萬民;外有以懷之賢人。是故上者天鬼富之,外者諸侯與之,內者萬民親之,賢人歸之。以此謀事則得,舉事則成,入守則固,出誅則強。故唯昔三代聖王堯、舜、禹、湯、文、武之所以王、正諸侯③者,此亦其法已。

既曰若法,未知所以行之術,則事猶若未成。是以必爲置三本。何謂三本?曰:爵位不高則民不敬也,蓄祿不厚則民不信也,政令不斷,則民不畏也。故古聖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夫豈爲其臣賜哉,欲其事之成也。《詩》曰:“告女①憂恤,誨女予爵,孰能執熱,鮮不用濯。”則此語古者國君諸侯之不可以不執善承嗣輔佐也。譬之猶執熱之有濯也,將休其手焉。古者聖王,唯毋得賢人而使之,般②爵以貴之,裂地以封之,終身不厭。賢人唯毋得明君而事之,竭四肢之力以任君之事,終身不倦。若有美善則歸之上,是以美善在上而所怨謗在下,寧樂在君,憂慼在臣。故古者聖王之若此。

哲學著作《墨子》:09章·尚賢(中)(1),原文、註釋及翻譯 第2張

【註釋】

① 故:通“胡”,何,怎麼。

② 黨:偏袒。

③ 嬖(bì):寵愛。

① 蚤朝晏退:早上朝而晚退朝。蚤:通“早”。晏:晚。

② 莫:通“暮”。

③ 正諸侯:爲諸侯之王。正,長。

① 女:通“汝”。

② 般:即“頒”。

哲學著作《墨子》:09章·尚賢(中)(1),原文、註釋及翻譯 第3張

【翻譯】

墨子說:現在王公大人君臨,掌握政權,治理國家,都希望永久保持下去而不失去,爲什麼不研究崇尚賢士這個爲政的根本問題呢!怎麼知道崇尚賢士是爲政的根本呢?回答道:由高貴而智慧的人去治理愚蠢而低賤的人,那麼,國家便能治理好;由愚蠢而低賤的人去治理高貴而智慧的人,那麼,國家就會混亂。因此知道崇尚賢士是爲政的根本。

因此古代的聖王都很尊崇賢人、任用能人,而不以父母兄弟作爲自己的黨羽,不偏袒富貴人家,不寵幸女色。只要是賢者,就選拔出來,使他們富貴,讓他們做行政長官;對於不肖的,不僅不讓他晉升,而且還要免去他的職務,讓他遭受貧窮,地位低下的,讓他們做奴僕。因此人民爲他的獎賞所激勵,同時也畏懼他的懲罰,因此大家都積極爭取成爲賢者,於是賢人就多了而不肖的人少了,這便叫進賢。賢者選拔出來之後,聖人要聽其言,觀其行,察其才能,慎重地授予相應的官職,這就叫事能。因此,能夠治理國家大事的,就讓他掌管國家大事;能夠管理一個部門的,就讓他管理一個部門;能夠負責一個縣的,就讓他做一個縣的負責人。凡是派去治理國家、官吏、鄉邑的,都是國家的賢人。

賢者治理國家,早上朝而晚退朝,審聽刑獄,處理政務,因而國家政治清明而刑法嚴正。賢者主持一個政府部門,是夙興夜寐,徵收聚斂關口、市場、山林、湖泊的賦稅之利,用以充實官府,因此國庫充實而財用不散。賢者治理一個縣,早出晚歸,翻耕種植,栽種果木,收聚豆粟,因此糧食多而百姓在食用方面充足。因此國家治理而刑法嚴正,官府充實而萬民富足。在上的統治者就能夠安排清潔豐盛的酒食祭品,去祭祀上天鬼神;外能製造皮幣,與四鄰諸侯交易,內可以使飢者得食,使勞者休息,保養萬民;招徠天下的賢人。所以在上,天帝鬼神使他富足,在外,諸侯與他結交,在內,萬民親附,賢人歸順。因此謀事有得,做事能成,守國堅固,出外征伐強大。故從前三代聖王堯、舜、禹、湯、文、武所以能在天下稱王,爲諸侯之長的原因,即在於此。

既已說明了這種方法,但不知怎麼去實行,那麼事情似乎還是辦不成的。因此必須爲此定下三個基本原則。什麼叫三個基本原則呢?答道:爵位不高,百姓不會敬重他,俸祿不多,百姓不會信任他,政令不果斷,百姓不會畏懼他。所以古代聖王給賢人高的爵位,厚的俸祿,任命他們以政事,給他們以決斷的權利。這難道是給臣下以賞賜嗎?這是爲了要把事情辦成呀!《詩經》說:“告訴你憂之憂,教導你安排爵位。誰能手執熱物,而不用冷水洗手呢?”這是說古代的國君諸侯不可不親善那些繼承和輔佐的賢士,就如同拿了熱物然後要用冷水洗濯一樣,以使自己的手得到休息。古時的聖王得到賢人而使用他,頒賜爵位使他顯貴,分割土地作他封邑,終身都不厭倦。賢人唯以獲得明君而侍奉他,必竭盡全力來擔任國君的工作,終身不倦。如果有了美好的功德,就歸之國君。所以,功德美名在國君,而怨恨誹謗在臣下;安寧歡樂在國君,而憂愁悲慼在臣下。古代聖王掌管政事,都是這樣的。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