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哲學著作《墨子》:12章·尚同(中)(1),原文、註釋及翻譯

哲學著作《墨子》:12章·尚同(中)(1),原文、註釋及翻譯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墨子》,戰國時期的哲學著作,一般認爲是墨子的弟子及後學記錄、整理、編撰而成,共分爲兩大部分:一部分記錄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稱爲墨辨或墨經,着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墨子》原有71篇,當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無原文。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墨子·12章 尚同(中)(1)

本篇與上篇一樣,都是從“尚同”,即服從天子的角度來治理國家。一個國家需要一個統治者來管理,要不然這個國家將成爲一盤散沙,無法管理,最終這個國家只能消亡。因此,國君治理國家需要“尚同”。衆所周知,意見太多,很難統一,而國家的治理需要的就是統一的觀點。但“尚同”也不是憑空而來的,他同樣需要“尚賢”,尊重賢者,把賢者的觀點統一起來,讓他爲天子服務。

雖然在墨子的主觀願望上以爲“尚同”是上天和鬼神的意志,是最公平合理的,但在客觀上,這種尚同於天下的說法,乃是幫助當時王公大人鞏固在人民面前已經動搖的威信的。

墨子說:“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請將欲富其國家,衆其人民,治其刑獄,定其社稷,當若尚同之不可不察,此之本也。”墨子認爲尚同是爲政的根本,他認爲尚同可以避免災禍,使國家富強。而他所提倡的“尚同”思想乃是以“天志”說爲基礎的。認爲這所有的一切都必須聽從於上天的安排。

哲學著作《墨子》:12章·尚同(中)(1),原文、註釋及翻譯

【原文】

子墨子曰:方今之時,復古之民始生,未有正長之時,蓋其語曰:“之人異義。”是以一人一義,十人十義,百人百義。其人數茲衆,其所謂義者亦茲衆。是以人是其義,而非人之義,故相交非也。內之父子兄弟作怨仇,皆有離散之心,不能相和合。至乎舍餘力,不以相勞,隱匿良道,不以相教,腐餘財不以相分,之亂也,至如禽獸然,無君臣上下長幼之節、父子兄弟之禮,是以天下亂焉。

明乎民之無正長以一同天下之義,而天下亂也。是故選擇天下賢良、聖知、辯慧之人,立以爲天子,使從事乎一同天下之義。天子既以立矣,以爲唯其耳目之請①,不能獨一同天下之義,是故選擇天下贊閱、賢良、聖知、辯慧之人,置以爲三公,與從事乎一同天下之義。天子三公既已立矣,以爲天下博大,山林遠土之民,不可得而一也,是故靡分天下,設以爲萬諸侯國君,使從事乎一同其國之義。國君既已立矣,又以爲唯其耳目之請,不能一同其國之義,是故擇其國之賢者,置以爲左右將軍大夫,以遠至乎鄉里之長與從事乎一同其國之義。天子、諸侯之君、民之正長,既已定矣,天子爲發政施教曰:“凡聞見善者,必以告其上;聞見不善者,亦必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亦是之;上之所非,必亦非之。己有善,傍薦之;上有過,規諫之。尚同義其上,而毋有下比之心。上得則賞之,萬民聞則譽之。意若聞見善,不以告其上;聞見不善,亦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不能是,上之所非不能非。己有善不能傍薦②之,上有過不能規諫之。下比而非其上者,上得則誅罰之,萬民聞則非毀之。”故古者聖王之爲刑政賞譽也,甚明察以審信。是以舉天下之人,皆欲得上之賞譽而畏上之毀罰。

是故里長順天子政,而一同其裏之義。里長既同其裏之義,率其裏之萬民,以尚同乎鄉長,曰:“凡裏之萬民,皆尚同乎鄉長,而不敢下比,鄉長之所是,必亦是之;鄉長之所非,必亦非之。去而①不善言,學鄉長之善言;去而不善行,學鄉長之善行。”鄉長固鄉之賢者也,舉鄉人以法鄉長,夫鄉何說而不治哉?察鄉長之所以治鄉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其能一同其鄉之義,是以鄉治。

鄉長治其鄉而鄉既已治矣,有②率其鄉萬民,以尚同乎國君,曰:“凡鄉之萬民,皆上同乎國君,而不敢下比。國君之所是,必亦是之;國君之所非,必亦非之。去而不善言,學國君之善言;去而不善行,學國君之善行。”國君固國之賢者也,舉國人以法國君,夫國何說而不治哉?察國君之所以治國,而國治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其能一同其國之義,是以國治。

哲學著作《墨子》:12章·尚同(中)(1),原文、註釋及翻譯 第2張

【註釋】

① 請:通“情”。

② 傍薦:廣爲推薦。傍,同“旁”。

① 而:通“爾”。

② 有:通“又”。

【翻譯】

墨子說:與現在相比,遠古初有人類還沒有行政長官的時候,人們的語言所表達的意思是各不相同的,那時候一個人有一種意思,十個人有十種意思,一百個人有一百種意思,人數越多,意思也就越多。而且每人都認爲自己的意思是對的,認爲別人的是錯的,所以相互攻擊。在一個家庭內,父子、兄弟相互怨恨,人心離散,不能和睦相處。以致有餘力的不願意幫助別人,有好的道理也隱藏起來,不願意教給別人,有多餘的財物腐爛了,也不願意分給別人,因此天下混亂,如同禽獸一般,沒有君臣、上下、長幼的區別,沒有父子、兄弟之間的禮節,因此天下大亂。

哲學著作《墨子》:12章·尚同(中)(1),原文、註釋及翻譯 第3張

明白了百姓沒有行政長官來統一天下的意見,天下就會大亂,所以就選擇天下的賢才、聖智和口才好的人,推舉他爲天子,讓他擔當起統一天下不同意見的重任。天子已經有了,只是覺得一個人的見聞有限,無論如何不能夠統一天下的意見,所以就選擇天下人民讚賞的賢才、聖智和口才好的人,推舉爲三公,參與從事統一天下的意見。天子、三公已經立定了,又因天下地域太廣,遠方山野的人民,不可能得到統一,所以劃分天下,設立了數以萬計的諸侯國君,讓他們從事於統一他們各國的意見。諸侯國君既然已經有了,認爲僅以他自己耳目所聞所見的實情,尚不能統一一國的意見,所以又在他們國內選擇一些賢人,立爲國君左右的將軍、大夫,以及遠至鄉里之長,讓他們參加從事統一國內的意見的工作。

天子、諸侯國君、人民的行政長官既然已經確定,天子就發佈政令,說:“凡聽到或看到好的典型,一定要向上級報告;凡聽到或看到不好的典型,也必須報告給上級。上級認爲是對的,必須也加以肯定;上級認爲是錯的,也必須加以否定。自己有好的想法,要及時向上報告;上級有了過失,要批評和規勸。與上級意見保持一致,而不能有與下面勾結的私心。這樣,上級得知就會賞賜他,百姓聽見了就會讚美他。假如聽到或看到好的典型,而不報告給上級;凡聽到或看到不好的典型,也不報告給上級。上級認爲對的,不肯認同,上級認爲錯的,不肯否定。自己有好的想法也不能及時地給上級建議,上面有過失也不批評也不規諫。與下面勾結而毀謗上級,凡是遇到這種情況就要予以懲處,百姓聽見了也要譴責他們。”所以古代聖王制定刑法賞譽,都非常明察而且從實際出發。因此凡是天下的百姓,都希望得到上級的賞賜讚揚,而害怕上級的批評與懲罰。

所以里長順從天子的政令,統一該裏萬民的意志。里長已經統一了全里人民的意見,於是就率領裏內的人民向上與鄉長意見保持一致,說:“凡是我們這個裏內的人民,都應該上同於鄉長,而不敢與下面勾結。鄉長認爲是對的,大家都必須加以肯定;鄉長認爲錯的,大家也都必須加以否定。去掉你們不文明的語言,學習鄉長的文明語言;去掉你們不良行爲,學習鄉長的好行爲。”鄉長本來就是整個鄉最賢良的人士,全鄉人都以他爲榜樣,那這個鄉還有什麼不能治理的?考察鄉長能把鄉內治好的原因是什麼呢?回答說:只因爲他能使全鄉意見一致,所以鄉內就治理好了。

鄉長治理他的鄉,而鄉內已經治理好了,又率領他鄉內的萬民,與國君保持一致,說:“凡是我們鄉內的萬民,都應與國君保持一致,而不可與下面勾結。國君認爲是對的,大家也必須加以肯定;國君認爲錯的,大家也必須加以否定。放棄你們不好的話語,學習國君的善言;去掉你們不良的行爲,學習國君的好行爲。”國君本來就是全國最賢德的人士,全國人民都以國君爲榜樣,那麼這個國家還有什麼不能治理好呢?考察國君能把國內治好的原因是什麼呢?回答說:“只因爲他能統一全國的意見,所以國內就治理好了。”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