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孟子》:公孫丑章句上·第九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孟子》:公孫丑章句上·第九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孟子》,儒家經典著作,由戰國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所著,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也是四書中篇幅最長,部頭最終的一本,直到清末時期都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共七篇,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其學說處罰點爲性善論,護長德治。

孟子·公孫丑章句上·第九節

【原文】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於惡人之朝1,不與惡人言;立於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推惡惡之心,思與鄉人立2,其冠不正,望望然3去之,若將浼4焉。是故諸侯雖有善其辭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5不羞污君,不卑小官;進不隱賢6,必以其道;遺佚7而不怨,厄窮而不憫8。故曰:‘爾爲爾,我爲我,雖袒裼裸裎9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10與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11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與不恭,君子不由12也。”

《孟子》:公孫丑章句上·第九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譯文】

孟子說:“伯夷,不是他理想的君主,不去服事;不是他理想的朋友,不去結交。不站在壞人的朝堂上,不和壞人交談;站在壞人的朝堂上,和壞人交談,就好比穿戴着禮服禮帽坐在淤泥和炭灰裏。把這種厭惡壞人壞事的心情推廣開來,他覺得即便同家鄉人站在一塊,若那人的帽子沒有戴正,他也會慚愧地走開,好像自己會被弄髒似的。所以當時諸侯即便有好言好語來招致他的,他也不接受。他之所以不接受,就是因爲他不屑於去就職。柳下惠卻不以侍奉壞君爲恥,不以自己官職小爲卑下;在朝做官,不隱蔽賢人,但薦舉他一定要按自己的原則來辦;不被起用,也不怨恨;艱難困苦,也不憤懣。他說:‘你是你,我是我,你就是赤身裸體站在我旁邊,你又怎能玷污我呢?’所以什麼人他都高興地與其相處,而且從不失態。牽住他,叫他留住,他就留住。叫他留住就留住,也是因爲他不屑於離開的緣故。”孟子又說:“伯夷太狹隘,柳下惠不大嚴肅,狹隘和不嚴肅,都是君子所不取的。”

【註釋】

(1)不立於惡人之朝:不在惡人之朝做官。

(2)思與鄉人立:趙岐《注》:“思,念也。”《孟子譯註》譯爲:“他便這樣想,同鄉下佬一塊站着……”焦循卻說“思”是“語辭”。逢彬按,焦說恐非。

a.“思與鄉人立”與“思皇多士”結構不一樣,前者“思”後面是謂詞性結構,後者“思”後面是體詞性結構。

b.“思”用爲助詞也即焦循所謂“語辭”,多見於《詩經》《尚書》等早期文獻;通觀《孟子》全書,除引文外,“思”沒有此種用法。

c.如前所述,“思與鄉人立”爲“思”接謂詞性結構,這種文例《孟子》中最爲常見,都是“想要”“想着”的意思;且焦循也都不認爲應視爲“語辭”。如:“北宮黝之養勇也,不膚橈,不目逃,思以一豪挫於人,若撻之於市朝。”詳見楊逢彬《孟子新注新譯》。

《孟子》:公孫丑章句上·第九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第2張

(3)望望然:慚愧的樣子。趙岐《注》:“望望然,慚愧之貌也。”焦循《孟子正義》說:“趙氏蓋讀爲‘惘惘’。‘惘惘’即‘罔罔’。”楊伯峻先生《孟子譯註》雲:“望望然,怨望之貌。”這樣,“望望”就是形容詞的疊用,如“好好學習”的“好好”。如按焦循所說“趙氏蓋讀爲‘惘惘’。‘惘惘’即‘罔罔’”,則“望望”應爲疊音形容詞。先秦時期,形容詞疊用可以由“~”式轉化爲“~然”式或“~如”式,但較少轉化爲“~然”。那麼“望望然”的“望望”,很難認爲是形容詞的疊用,我們只能將它視爲疊音形容詞;後者不是字形與音義對應的,可以有多種寫法。因此,“望望”就是“惘惘”,也即“罔罔”。詳見楊逢彬《孟子新注新譯》。

(4)浼:音měi,弄髒。

(5)柳下惠:魯大夫展獲其采邑曰柳下,諡曰惠,後世因稱柳下惠。

(6)進不隱賢:逢彬按,“賢”有兩說:一說爲賢人,那麼,“不隱賢”爲見賢人不隱蔽而進用的意思;另一說爲賢德,“不隱賢”爲不隱瞞自己的賢德。據全面考察,以前說較爲可信。

(7)遺佚:即遺逸,不被用。

(8)憫:憂。

(9)袒裼裸裎:音tǎn xī luǒ chéng,裸體。

(10)由由然:高興的樣子。

(11)援而止之:扯住他不讓走;援,牽引,扯;止,使動用法,使……停止不動。

(12)由:行,走。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