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孟子》:公孫丑章句下·第一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孟子》:公孫丑章句下·第一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孟子》,儒家經典著作,由戰國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所著,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也是四書中篇幅最長,部頭最終的一本,直到清末時期都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共七篇,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其學說處罰點爲性善論,護長德治。

孟子·公孫丑章句下·第一節

【原文】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三裏之城,七裏之郭2,環3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4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5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6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7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孟子》:公孫丑章句下·第一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譯文】

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比如有一座小城,它的每一邊有三里長,外郭每邊有七裏。敵人圍攻它,卻不能取勝。能夠圍而攻之,一定是得到了天時,然而不能取勝,這就說明得天時不如佔地利。〔有時,〕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兵器甲冑不是不銳利堅固,糧食不是不多,最終卻放棄這些而逃走,這就說明佔地利不如得人和。所以說,限制人民不必用國家的疆界,鞏固國家不必靠山川的險阻,威懾天下不必憑兵器的銳利。行仁政的人大家都來幫助他,不行仁政的人很少有人幫助他。幫助的人少到了極點,就連親戚都背叛他;幫助的人多到了頂點,普天之下都順從他。用普天之下順從的力量去攻打連親戚都背叛的人,那麼,君子要麼不戰,若要一戰,就必然勝利。”

【註釋】

(1)天時、地利、人和:當時常用詞組。

(2)郭:外城。

《孟子》:公孫丑章句下·第一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第2張

(3)環:圍。

(4)是天時不如地利:略同“此天時不如地利”;是,代詞,意義近於“此”。

(5)革:皮革,指甲冑。

(6)委:丟棄。

(7)域:界限,限定。

(8)畔:同“叛”。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