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孟子》:離婁章句上·第九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孟子》:離婁章句上·第九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孟子》,儒家經典著作,由戰國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所著,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也是四書中篇幅最長,部頭最終的一本,直到清末時期都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共七篇,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其學說處罰點爲性善論,護長德治。

《離婁上》共二十八章。

孟子·離婁章句上·第九節

【原文】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1,所惡勿施爾也2。”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1也。故爲淵驅魚者,獺2也;爲叢驅爵者,鸇也3;爲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爲之驅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今之慾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4也。苟爲不畜,終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詩》雲:‘其何能淑,載胥及溺5。’此之謂也。”

《孟子》:離婁章句上·第九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譯文】

孟子說:“桀和紂喪失天下,是由於失去了老百姓;失去了老百姓,是由於失去了民心。獲得天下有方法:得到了老百姓,就得到天下了。獲得老百姓有方法:贏得了民心,就得到老百姓了。贏得民心也有方法:他們所希望的,替他們聚積起來,他們所厭惡的,不要加在他們頭上,如此罷了。”

“老百姓歸向仁政,就如同水流向下游、獸奔向曠野一樣。所以,爲深潭把魚趕來的是水獺,爲森林把鳥雀趕來的是鷂鷹,爲商湯、周武把百姓趕來的,就是桀和紂了。當今天下的君主中如有好施仁政的,那其他諸侯都會爲他把百姓趕來的。即使他不想用仁政一統天下,也是辦不到的。不過如今這些希望用仁政一統天下的人,就比如害了七年的痼疾,要尋求三年的陳艾來醫治;平時若不積蓄它,〔急來抱佛腳,便會導致一病不起,就等於〕終身都不會得到。〔同理,〕如果不立志於實行仁政,便將終身沉溺於憂患與屈辱,直到陷入或死去或逃亡的深淵。《詩經》上說:‘那如何能辦得好,全都落水淹死了。’正是說的這個。”

《孟子》:離婁章句上·第九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第2張

【註釋】

(1)所欲與之聚之:民之所欲,爲之積聚之。逢彬按,第一個“之”,指“民”;第二個“之”,指民之“所欲”。與,爲(wèi)。有人理解“與”爲動詞,“給”的意思;則此句意爲“給予他們併爲他們聚積(他們想要的)”。此說不妥。因爲像這種“V之V之”結構,如《梁惠王上》的“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兩“之”字一般都指代同一事物;且《孟子》除引文外未見此種結構的句子。但理解爲“Prep~V~”結構(Prep,介詞)則不同:兩“之”字經常不指代同一事物。例如:“今有受人之牛羊而爲之牧之者。”(《孟子·公孫丑下》)“爲之牧之”指爲他放牧牛羊。且《孟子》中多見這一格式。詳見楊逢彬《孟子新注新譯》。

(2)爾也:二合語氣詞,如此罷了。“爾也”不能如某些注家所標點的那樣單獨成句,但翻譯爲現代漢語時,可以單獨成句。詳見楊逢彬《孟子新注新譯》。

(1)壙:同“曠”,曠野。

(2)獺:音tǎ,水獺,一種動物。

(3)爲叢驅爵者,鸇也:爵,同“雀”;鸇,音zhān,一種鷹鷂類猛禽。

(4)三年之艾:艾,用以灸穴位者,愈陳則療效愈佳。

(5)其何能淑,載胥及溺:見《詩經·大雅·桑柔》;淑,善;胥,都;及,與。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