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姓氏文化 > 古代皇帝取名趣事,受《公羊春秋》“二名非禮”啓發

古代皇帝取名趣事,受《公羊春秋》“二名非禮”啓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皇帝有哪些取名趣事大家都熟知嗎?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帶來相關的文章

仔細回顧古代人名不難發現,漢、晉、唐、宋時期,大部分皇帝都是單字名,其中又以兩漢最爲嚴重,不僅有多達23位皇帝爲單子名,而且官員、百姓大多也取單子名。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如此長的時間裏,單字名如此流行的呢?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有學者做專門研究,例如黃清敏的《漢晉人物單名現象試探》,又如魏斌的《單名與雙名:漢晉南方人名的變遷及意義》。通過這些文獻,我們便不難發現其中的奧妙。

網上有說法認爲,單子名之所以會盛行,源自於《公羊春秋》中提出的“二名非禮”。該理論則源於孔子在刪定《春秋》時,經常故意將兩字名改爲單字名,例如將“仲孫何忌”改爲“仲孫忌”,因此戰國時期經學家公羊高便認爲,這是孔子認爲“二名不合禮”。

古代皇帝取名趣事,受《公羊春秋》“二名非禮”啓發

於是,自漢武帝“獨尊儒術”後,“二名非禮”的觀念開始漸入人心,以至於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抗拒二名,使得單字名開始逐漸流行。而到了王莽執政時期,他更是嚴厲推行“二名非禮”學說,甚至建議漢平帝將“劉箕子”改爲了“劉衎”。

在王莽的大肆推行下,不僅當時漢朝國內掀起了改名熱潮,就連匈奴也是深受影響。例如《漢書·王莽傳》有載,“(匈奴單于)聞中國譏二名,故名囊知牙斯今更名知,慕從聖制”,就連匈奴單于也因此將名字改爲了單字。

不過,這種說法似乎很難站得住腳,原因在於漢武帝之前,單子名便已經大規模流行,例如西漢開國功臣之中,蕭何、張良、曹參、樊噲、韓信、英布、陳平、周勃等等,幾乎很少見到雙字名者。

那麼,爲何單子名在秦漢以後會突然如此盛行呢?漢昭帝本名劉弗陵,卻在繼位後改爲單名“弗”,而原因便是“以二名難諱故”。而黃清敏的《漢晉人物單名現象試探》同樣認爲,秦漢以來單字名之所以如此多,主要便是秦漢以來避諱制度發展的結果。

我們知道,避諱早在先秦時期便已經開始流行,那麼爲何周朝時期雙字名如此之多,而秦漢以後就少見了呢?原因便在於先秦時期的避諱並不嚴格,先秦著作《禮記·曲禮》有載,“禮不避嫌名,二名不偏諱”,意思是說,避諱可以不用注意同音字和讀音相近的字,遇到雙字名只要不把兩個字同時使用,便也不算違禮。

舉個簡單的例子,孔子的母親叫做“徵在”,孔子平日裏可以單獨使用“徵”字或“在”字,只要不同時使用“徵、在”兩字便不算違禮。然而,到了秦漢時期,皇帝爲了維護中央集權的威嚴,避諱制度開始愈加嚴苛,不僅同音字和近音字不能使用,遇到雙字名更是兩個字都要避諱,而且就連皇族和外戚的名字都要避諱。例如漢武帝名叫劉徹,民間便只能將“車轍”改爲“車通”。又如王政君的父親名叫王禁,“禁中”便被改稱“省中”。再如壽張縣本名壽良縣,便是爲了避諱光武帝叔父的名諱而改名。

古代皇帝取名趣事,受《公羊春秋》“二名非禮”啓發 第2張

然而,由於秦漢以來的避諱制度越來越嚴厲,這必然會產生嚴重的社會問題,那就是需要避諱和更改的文字必將越來越多,結果便很容易引發人名、地名、官名、書名、年號等混亂,甚至連古書名字都得更改,如將《春秋》改爲《陽秋》,《莊子》改爲《嚴子》等。

於是,爲了儘量避免避諱帶來的弊端、減少諱字,漢朝以後的帝王基本採取了兩種約定俗成的取名方法:

1、大量採用單名。畢竟單名比雙名的諱字要少一半,而從帝王世系來看,兩漢二十四帝絕大多數都是單字,曹魏五帝、蜀漢兩帝、東吳四帝全爲單字,兩晉從司馬炎到司馬德文,十五帝中僅有兩人爲雙字。根據統計,從西漢至東晉的六百多年間,四十九位帝王之中只有五位的名字是雙字(其中西漢三位皇帝中兩位在即位之後都改爲單字),單字名佔比達到90%。唐宋兩朝同樣如此,除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等,絕大多數採用單字。

2、大量取用生僻字。由於這些字平時並不會用到,自然也就起到了一定天然避諱的作用。例如西漢元帝劉奭、成帝劉驁、平帝劉衎,又如東漢章帝劉炟、和帝劉肇、質帝劉纘,再如曹魏明帝曹叡、曹髦等。這點在明朝尤其體現的尤爲明顯,以至於大家趣稱朱家子孫的名字完全就是個元素週期表

如上,名字取單名就是爲了方便避諱,帝王如此、普通家人也是如此,於是,爲了方便百姓避諱和家中晚輩避諱,不僅皇帝開始大量使用單字名,就連普通百姓家中也開始流行單子名。

不過,唐朝以後雖然帝王依舊以單名爲主,但民間雙字名卻開始再度流行,這主要是由兩個原因造成的:

古代皇帝取名趣事,受《公羊春秋》“二名非禮”啓發 第3張

一是東晉後期人們的取名習慣。當時,大家習慣在單名的基礎上再加上一個虛字,例如名字後加“之”字,單名前加“道”、“僧”等字,而這些虛字是不需要避諱的。正如陳垣指出的:“晉王羲之子知名者五人:曰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獻之。徽之子楨之,獻之嗣子靜之。祖孫父子,皆以‘之’爲名,不以爲嫌也。宋王弘子僧達,孫僧亮、僧衍,從子僧詳、僧絳、僧虔,從孫僧祐,叔侄皆以‘僧’爲名,不以爲嫌也。”而這或許對唐朝以後字輩的形成有一定影響,同字輩取名時,表示輩分的“字”也不在避諱之列。

二是“永嘉之亂”後,少數民族紛紛進入中原地區,對漢族文化造成了極大衝擊,由於這些少數民族大多保留着本民族的名字而不用單名,或者姓用漢族之姓,但名字卻仍用本族的多字。如拓跋力微、拓跋沙漠汗、爾朱羽健、沮渠男成、乞伏益州、周昌朱等,正如沈德符說,“(單名)至魏晉後,漸不復然,至五胡盜中原,胡名遂用三四者”。以至於漢族也受此影響,雙字名開始逐漸復興,例如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南齊高帝蕭道成等。

綜上所述,漢、晉、唐、宋時期皇帝之所以大量取單字名,主要是爲了方便百姓和家族避諱,而由於五胡亂華後的民族大融合,以及唐朝後字輩的開始興起,唐宋時期皇帝雖然仍主要以單字爲主,但民間雙字卻已經開始再度流行。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