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孟子》:盡心章句下·第十五至十九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孟子》:盡心章句下·第十五至十九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孟子》,儒家經典著作,由戰國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所著,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也是四書中篇幅最長,部頭最終的一本,直到清末時期都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共七篇,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其學說處罰點爲性善論,護長德治。

《盡心下》共三十八章。十五章講聖人是百世之師,後世之人聞風而能興起——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十六章從“仁”的得名之由講“仁”是做人的道理。十七章的文字在《萬章下》首章已經出現過,講孔子離開故國和離開他國的不同態度。十八章講孔子之“厄於陳蔡”,緣於和兩國君臣缺乏溝通。十九章講不必以流言蜚語爲慮。

孟子·盡心章句下·第十五至十九節

《孟子》:盡心章句下·第十五至十九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原文】

孟子曰:“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非聖人而能若是乎?——而況於親炙之者乎?”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1。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曰:“孔子之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去齊,接淅而行——去他國之道也。”

孟子曰:“君子之厄於陳蔡之間2,無上下之交也。”

貉稽3曰:“稽大不理於口4。”孟子曰:“無傷也。士憎茲多口。《詩》雲:‘憂心悄悄,慍於羣小5。’孔子也。‘肆不殄厥慍,亦不殞厥問6。’文王也。”

《孟子》:盡心章句下·第十五至十九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第2張

【譯文】

孟子說:“聖人是百代的老師,伯夷和柳下惠便是這樣。所以聽到伯夷風操的人,貪得無厭的人也清廉起來了,懦弱的人也想着要獨立不移了;聽到柳下惠風操的人,刻薄的人也厚道起來了,胸襟狹小的人也寬大起來了。他們在百代以前發奮有爲,而百代之後,聽到的人沒有不奮發鼓舞的。不是聖人,能夠像這樣嗎?〔百代以後還能如此,〕何況是親自接受薰陶的人呢?”

孟子說:“‘仁’的意思就是‘人’,‘人’和‘仁’合起來說,就是‘道’。”孟子說:“孔子離開魯國,說:‘我們慢慢走吧,這是離開祖國的態度。’離開齊國,便不等把米淘完瀝乾就走——這是離開別國的態度。”

孟子說:“孔子被困在陳國、蔡國之間,是由於與兩國君臣沒有交往的緣故。”

貉稽說:“我被人家說得很壞。”孟子說:“沒有關係。士人討厭這種多嘴多舌。《詩經》說過:‘煩惱沉沉壓在心,小人當我眼中釘。’這是形容孔子一類的人。又說:‘所以不消除別人的怨恨,也不失去自己的名聲。’這是說的文王。”

【註釋】

(1)仁也者,人也:古音“仁”與“人”相同;《中庸》也說:“仁者,人也。”

(2)君子之厄於陳蔡之間:君子指孔子。《論語·衛靈公》:“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即是此事。

(3)貉稽:姓貉名稽的一位官員。

(4)不理於口:即不順於他人之口。

(5)憂心悄悄,慍於羣小:見《詩經·邶風·柏舟》。

(6)肆不殄厥慍,亦不殞厥問:見《詩經·大雅·綿》;肆,故,所以;殄,音tiǎn,滅絕;厥,那個;慍,惱怒,怨恨;問,通“聞”,聲譽。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