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孟子》:離婁章句下·第四至十四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孟子》:離婁章句下·第四至十四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5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孟子》,儒家經典著作,由戰國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所著,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也是四書中篇幅最長,部頭最終的一本,直到清末時期都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共七篇,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其學說處罰點爲性善論,護長德治。

《離婁下》共三十三章,第四、第五章意義和第三章相彷彿。接下來的若干章,或講禮和義不能似是而非;或講好人賢人必須負起教育其他人的責任,否則和其他人本質上也沒有區別;或講有人必須有所爲有所不爲;或講不要背後說人壞話;或講孔子從不做太過分的事情;或講有德之人,不必事事講信用,卻一切必須符合“義”;或講有德之人,必須保持一顆赤子之心;或講侍奉父母,尚不足以承擔大任,只有妥善地給他們送終,才足以承擔大任;或講學習研究要靠自覺,如此才能左右逢源;或講博學詳說,是爲了執簡馭繁;或講用善教育人,才能使人心服,才能王天下;或譴責阻礙任用賢人;或指出有源之水,終將流入大海,而無源之水會馬上乾涸,因此人不能如無源之水求取虛名,必須追求實至名歸。

《孟子》:離婁章句下·第四至十四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孟子·離婁章句下·第四至十四節

【原文】

孟子曰:“無罪而殺士,則大夫可以去!無罪而戮民,則士可以徙!”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

孟子曰:“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爲。”

孟子曰:“中也養1不中,才也養不才,故人樂有賢父兄也。如中也棄不中,才也棄不才,則賢不肖之相去,其間不能以寸。”

孟子曰:“人有不爲也,而後可以有爲。”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當如後患何?”

孟子曰:“仲尼不爲已甚者。”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曰:“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2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3,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離婁章句下·第四至十四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第2張

【譯文】

孟子說:“士人並沒犯罪,卻被殺掉,那麼大夫就可以離去。百姓並沒犯罪,卻被殺掉,那麼士人就可以搬走!”孟子說:“君主如果仁,沒有人不仁;君主如果義,沒有人不義。”有德行的人是不幹的。”孟子說:“品質好的人教養品質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教養沒才能的人,所以人人都喜歡有好父兄。如果品質好的人不去教養品質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不去教養沒才能的人,那麼,所謂好和不好,他們的間距也就近得不能用分寸來計量了。”

孟子說:“人要有所不爲,纔能有所作爲。”

孟子說:“說人家的壞話,有了後患,又怎麼辦呢?”

孟子說:“仲尼不做太過分的事。”

孟子說:“有德行的人,說話不一定要句句守信,行爲不一定要貫徹始終,只要義之所在,必定全力以赴。”

孟子說:“有德行的人,是能保持天真純樸童心的人。”孟子說:“光能〔妥善〕贍養父母,還不足以承擔大任務,只有能〔妥善〕給他們送終才足以承擔大任務。”

孟子說:“君子得到高深的造詣,所依循的正確方法,就是要求他自覺地獲得。自覺地獲得,就能牢固掌握它;牢固掌握它,就能積蓄很深;積蓄很深,就能左右逢源而取之不盡,所以君子要自覺地獲得。”

【註釋】

(1)養:教養。

(2)資:積。

(3)原:“源”的本字,字形像山崖邊泉孔中有水涌出;而“源”是“原”的後起加形旁字,類似“暮”與“莫”、“燃”與“然”的關係。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