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傳統文化 > 南宋繪畫妙在何處?南宋繪畫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南宋繪畫妙在何處?南宋繪畫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南宋繪畫妙在何處?南宋繪畫最大的特點是什麼?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南宋繪畫出現了明顯的畫風變化,重視章法的剪裁,巧妙地利用畫面大片空白突出鮮明的形象,畫面效果含蓄凝練,簡潔而富有詩意,具有優美的意境,這就是侘寂。

南宋時期,畫家們對於日常之美多有關注,大多與他們遊歷山川創作的寫實作品有關,然而在多數作品中,我們竟可發現南宋畫家作畫的相同特點,諸如作品中大量的留白效果,畫家擅於使用“馬一角、夏半邊”的邊角構圖技巧,這些極度空靈的作畫狀態,顯現了當時畫家們主張自然,崇尚簡約的生活態度,更體現出他們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人生觀。畫家喜歡在作畫時體現侘寂的美學觀,侘寂包含了世界,畫家通過了解自我的世界,進而找到世界的全部,甚至整個宇宙天地。

侘寂(wabi-sabi)是日本傳統文化中特有的美學意識,爲戰國時期日本茶道家“千利休”所提出的概念。14世紀日本茶道家“千利休”開始將侘寂與茶道結合,並使用極簡樸素來代替奢華貴重的茶具,使人感受侘寂之美,這是侘寂美學的緣起。

南宋繪畫妙在何處?南宋繪畫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一般而言,侘寂是指空虛寂寞的枯淡美感,是以極簡作爲美學的核心宗旨,體現了粗糙、不完美、不圓滿、不恆久、低調的狀態,在今天也泛指樸質、空寂、自然等意涵,這種美學形式應用在茶道上便有不追求修飾,崇尚簡單,保有本質精神的意涵。

禪宗裏也談侘寂之美,該意涵源於小乘佛教中的三法印,亦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這是禪宗裏探討人生無常、無奈的哲學思想,因此侘寂也可作“禪寂”解釋。

禪宗裏的侘寂是一種不重視裝飾的美學形式,其也被稱作“事物的禪”,這是日本人面對事物所保有的極簡態度,是他們的思想狀態,也是他們的世界觀。近代,侘寂的美學意識不僅體現在日本的禪宗、茶道,更在日本庭院中得到充分的實踐,特別是枯山水庭院的風格表現,將其理念發揮到極致。從禪宗衍生出來的侘寂美學,有一種“去掉所有不必要的”理念意涵,由此顯現出侘寂美學與禪宗密不可分的關聯。

南宋畫家牧溪,其作品在中國遺留較少,多流傳至日本,江戶時代日本的收藏家甚至將牧溪的作品視爲珍寶,而後,牧溪的作品更在日本繪畫史中獲得崇高的地位。日本《鬆齋梅譜》評價牧溪的畫作爲:“皆隨筆點墨而成,意思簡當,不費裝綴。”這種侘寂的美學意識大大顯現在牧溪的畫作中,例如《鬆猿圖》、《瀟湘八景圖》、《遠浦歸帆圖》、《六柿圖》等等都表現了侘寂之美,特別是《鬆猿圖》對日本的禪畫影響最深。

又如另一南宋畫家梁楷,其畫作也具備禪畫的特質,例如《六祖斫竹圖》、《潑墨仙人圖》、《太白行吟圖》、《疏柳寒鴉圖》、《釋迦出山圖軸》等等。元代夏文彥在《圖繪寶鑑》中曾評價梁楷的作品,他說道:“梁楷,東平相羲之後。善畫人物、山水、道釋、鬼神,師賈師古,描寫飄逸,青過於藍。嘉泰間畫院侍詔,賜金帶,楷不受,掛於院內而去。嗜酒自樂,號曰樑風子。院人見其精妙之筆,無不敬伏,但傳於世者皆草草,謂之減筆。”

南宋繪畫妙在何處?南宋繪畫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第2張

除此之外,其他的南宋畫家,雖無畫禪之意,但畫作中同樣顯現了這種侘寂的美學觀,與禪畫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畫作中大量的留白,突顯出多種的象徵意涵,諸如馬遠的《山徑春行圖》,馬麟的《荷香消夏圖》,夏圭的《溪山清遠圖》,蕭照的《山腰樓觀圖》等等。

由此可知,侘寂美學之所以受到南宋畫家們的喜愛,大多是與順應心靈,再現自然、不矯情做作的殘缺美感有關。畫家通過觀其外界,體悟生命之美,並感知看盡勢態繁華的人生態度,既畫禪,也修佛,這種充滿歲月感的侘寂畫作,通過南宋畫家筆下的這種蒼涼、極簡的筆墨氛圍,將侘寂的美感發揮的淋漓盡致。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