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四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四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孟子》,儒家經典著作,由戰國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所著,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也是四書中篇幅最長,部頭最終的一本,直到清末時期都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共七篇,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其學說處罰點爲性善論,護長德治。

《告子下》共十六章。第四章是《孟子》首章“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的老調重彈。

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四節

【原文】

宋將之楚1,孟子遇於石丘,曰:“先生將何之?”曰:“吾聞秦楚構兵,我將見楚王說而罷之。楚王不悅,我將見秦王說而罷之。二王我將有所遇焉。”曰:“軻也請無問其詳,願聞其指2。說之將何如?”曰:“我將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則大矣,先生之號3則不可。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於利,以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於利也。爲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爲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爲人弟者懷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終4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於仁義,而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於仁義也。爲人臣者懷仁義以事其君,爲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父,爲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四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譯文】

宋要到楚國去,孟子在石丘碰到了他,孟子問道:“先生準備打哪兒去?”答道:“我聽說秦楚兩國交兵,我打算去謁見楚王,勸他罷兵。如果楚王不高興的話,我又打算去謁見秦王,勸他罷兵。在兩位王中,我總會有所遇合。”

孟子說:“我不想問得太詳細,只想知道你的大意,你將如何進言呢?”答道:“我打算陳述交戰如何不利。”

孟子說:“先生的志向固然很大,先生的提法卻不行。先生用利來向秦王、楚王進言,秦王、楚王因爲喜歡有利,才停止軍事行動,這就使得三軍官兵樂於罷兵,而去喜歡利。做臣屬的懷揣着利而服事君主,做兒子的懷揣着利而服事父親,做弟弟的懷揣着利而服事兄長,這就會使君臣、父子、兄弟之間最終都丟棄仁義,爲了利益而打交道;這樣而國家不滅亡的,是從沒有過的事。如果先生用仁義來向秦王、楚王進言,秦王、楚王因爲喜歡仁義而停止軍事行動,這就會使三軍官兵樂於罷兵,而去喜歡仁義。做臣屬的滿懷仁義來服事君主,做兒子的滿懷仁義來服事父親,做弟弟的滿懷仁義來服事兄長,這就會使君臣、父子、兄弟之間都放棄唯利是圖的念頭,滿懷仁義來打交道;這樣的國家不以德政統一天下的,也是從沒有的事。爲什麼定要言必稱‘利’呢?”

《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四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第2張

【註釋】

(1)宋:宋國人,戰國著名學者;牼,音kēng。

(2)指:意指,意向,略同於“旨”,大旨,宗旨。

(3)號:名號,名義,提法。

(4)終:至終,最終,最後。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