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墨子·親士》講得是什麼內容?如何去理解?

《墨子·親士》講得是什麼內容?如何去理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墨子·親士》的相關內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

《墨子·親士》原文:

入國而不存其士,則亡國矣。見賢而不急,則緩其君矣。非賢無急,非士無與慮國。緩賢忘士,而能以其國存者,未曾有也。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國而霸諸侯,越王勾踐遇吳王之醜,而尚懾中國之賢君。三子之能達名成功於天下也,皆於其國抑而大丑也。太上無敗,其次敗而有以成,此之謂用民。

吾聞之曰:“非無安居也,我無安心也;非無足財也,我無足心也。”是故君子自難而易彼,衆人自易而難彼。君子進不敗其志,退究其情,雖雜庸民,終無怨心,彼有自信者也。是故爲其所難者,必得其所欲焉;未聞爲其所欲,而免其所惡者也。

《墨子·親士》講得是什麼內容?如何去理解?

是故逼臣傷君,諂下傷上。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諤諤之下。分議者延延,而持敬者諤諤,焉可以長生保國。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則喑,遠臣則噤,怨結於民心。諂諛在側,善議障塞,則國危矣。桀紂不以其無天下之士邪,殺其身而喪天下。故曰:“歸國寶,不若獻賢而進士。”

今有五錐,此其銛,銛者必先挫。有五刀,此其錯,錯者必先靡。是以甘井近竭,招木近伐,靈龜近灼,神蛇近暴。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長。故曰,太盛難守也。

故雖有賢君,不愛無功之臣;雖有慈父,不愛無益之子。是故不勝其任而處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勝其爵而處其祿,非此祿之主也。良弓難張,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良才難令,然可以致君見尊。是故江河不惡小谷之滿己也,故能大。聖人者,事無辭也,物無違也,故能爲天下器。

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鎰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夫惡有同方不取,而取同己者乎?蓋非兼王之道也。是故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堯堯者,乃千人之長也。其直如矢,其平如砥,不足以覆萬物。是故溪狹者速涸,逝淺者速竭,嶢埆者其地不育。王者淳澤,不出宮中,則不能流國矣。

【鑑賞】

《親士》開宗明義,提倡治國應該重用賢士,讓通曉歷史、明辨是非的賢人智士,自由地發表意見,提出良好的建議,才能長生保國,維護長治久安。如果怠慢賢士,則會導致亡國。與其饋贈寶物,不如勸進賢士。這些思想,極具積極的現實意義。

東漢班固《白虎通義·爵》篇說:“通古今,辨然否,謂之士。”中國曆代,多有通曉歷史經驗、辨別是非然否的賢人智士,他們是國家的瑰寶,民族的棟樑。執政者應該創造條件,提供機遇,讓他們施展治國的才能,發揮知識精英促進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的重要作用。

篇中提出的“兼王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概念。什麼是“兼王之道”?《親士》解釋說,長江黃河不厭惡小川小谷來注滿自己,所以能匯成巨流。聖人遇事不推辭,不違背常理,所以能成大器。長江黃河的大水,不是來自一個源頭。價值千金的裘皮大衣,不是來自一隻狐狸腋下的一小塊白皮。

哪能不聽取合乎道理的意見,而只聽取跟自己相同的意見呢?這不是兼王的道理。天地不經常光明,大水不永遠清澈,大火不永遠燃燒,王德不自居至高,只有這樣才能夠做衆人的領導。直得像箭桿,平得像磨刀石,不能夠兼容萬物。

“兼王之道”的內涵,是兼容幷包,兼收博採,聽取不同意見。“兼”的本義,是“一手持二禾”(一手握兩根稻穀),引申爲兼容、兼顧。墨子的“兼王之道”,意含兼容開放的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固有內涵,源遠流長,一脈相傳,延續至今。

《親士》比喻說,如今有五把錐子,其中一把最銳利,這一把必定先折損。有五把刀子,其中一把最鋒利,這一把必定先損壞。甜水的井,先被汲幹。高大的樹,先被砍伐。靈驗的龜,先被燒灼占卜。神奇的蛇,先被暴曬求雨。比干的死,是因爲他敢於直諫。孟賁的被殺,是因爲他逞勇。西施遭沉溺,是因爲她美麗。吳起遭車裂,是因爲他力主變法。這些人,很少有不死在自己長處上的。所以說,太過興盛,難於久守。

《親士》從這十個同類實例,概括出“太盛難守”的一般結論,所用邏輯方法,是典型分析式的科學歸納推理,理據充分,說服力強。

“太盛難守”,即物極必反的辯證哲理,反映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太盛難守”一語,酷似老子哲學。《老子》第九章說:“揣而銳之,不可常保。”尖利鋒芒,難保久長。第三十章說:“物壯則老。”第四十四章說:“多藏必厚亡。”第六十六章說:“江海之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第七十六章說:“堅強者死之徒。”“兵強則滅,木強則折。”這都是說“太盛難守”的意思。

《莊子·天道》說:“甘井先竭,招木先伐。”甜水井先被汲幹,高大的樹木先被砍伐。《莊子·天下》說,老子“以柔弱謙下爲表”,把柔弱、謙虛和卑下,作爲學說的標誌。說老子有命題“堅則毀”(堅硬先被摧毀),“銳則挫”(尖銳先被挫斷),這跟墨子說“太盛難守”意同。

《墨子·親士》講得是什麼內容?如何去理解? 第2張

元吳海《聞過齋集·讀墨》說:“錐、刀、井、木之(比)喻其所長,太盛難守,則老氏之意。”墨子“錐、刀、井、木”等比喻事例,意謂事物的長處充分發揮作用的結果,必然會轉向反面。這就是《老子》四十章所說“反者道之動”的規律。

“太盛難守”是一個悖論式的命題,乍看像“奇辭怪說”,與通常見解對立,違反常識,屬於似非而是的言論,而實際上卻往往是真理。

“太盛”,即極盛,過盛。事物發展到極盛,必然向對立面轉化,由盛而衰。“難守”,即難於久守。就社會人事而言,盛者盲目樂觀,不能自制,必然會從高峯跌落,轉向反面,這是不以人主觀意志爲轉移的客觀辯證法規律。

太盛難守,對立轉化,這一辯證真理,先由老子表述,後爲墨子傳承,其他各家也有類似言論,如三國魏李康的“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等。可見,諸家已從自然界和社會一些具體現象中,領悟到矛盾對立面之間相互轉化的規律。

《親士》的語言藝術,頗富特色,堪稱範例。篇中屢用同類句式的排比,生動形象的比喻,列舉江河、聖人、江河之水、千鎰之裘、天地、大水、大火、王德、其直如矢、其平如砥、溪陝者、逝淺者、嶢埆者、王者淳澤等十多個典型事例,概括“兼王之道”的政治哲學範疇,整然有序,膾炙人口,蔚爲典故,傳之久遠。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