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傳統文化 > 探索鄉賢文化的演變發展過程,鄉賢文化有何作用?

探索鄉賢文化的演變發展過程,鄉賢文化有何作用?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鄉賢指的是品德、才學爲鄉人推崇敬重的鄉紳,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鄉賢文化也逐漸形成。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鄉賢一般具有豐富的學識和較高的地位,是當地百姓心中崇敬敬仰的人。在那個皇權無法直接觸及基層的大一統時代,基層的治理容易出現空缺。此時,鄉賢的出現則順利地補位,形成上傳下達、爲當地百姓代言、與政府溝通的重要角色。

一、鄉賢文化的演變發展歷程

鄉賢文化在中國出現的時間較早。鄉賢文化自西漢時期產生以來,就是與國家人才選拔制度——察舉、科舉——共同形成的,鄉賢羣體可以溝通政府和民衆,同時協助政府管理民衆。

直到近代西方文化進入中國,民衆與鄉賢之間的矛盾逐漸尖銳化,才推動了鄉賢文化的衰落。

探索鄉賢文化的演變發展過程,鄉賢文化有何作用?

1、鄉賢文化的萌芽與產生——民間精英

西周雖然並未出現鄉賢的制度或者文化,但是從西周官學制度的設置,可以大概得知中國古代人才培養、選拔的基本狀況:有一部分沒能被選擇進入官府的精英就留在民間。這一部分留在民間的“知識分子”就逐漸成爲民間的領袖,這可以看作是“鄉賢”的雛形。

鄉賢最早出現於東漢時期,這和漢朝的選官制度密不可分。漢朝時期採用“察舉制”選拔人才:地方長官按照“孝廉”的標準推薦合適人選送入太學培養,然後擇優分發各地爲官。鄉賢是在民間儲備的人才,經過徵辟薦舉,形成民間人才儲備對政府官員的有效補充。

2、鄉賢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未仕之人的另類當官之路

明清時期由於參加科舉考試的人數過多,再加上歷代帝王不乏通過“恩科”等特殊的科舉選拔方式增加錄取人數,導致整體上科舉錄取總數不斷放寬,錄取人數逐年增多。

但是,錄取人數的增加並不意味着每個人都可以順利得到官職。“僧多粥少”的局面使得其他大部分獲得了科舉功名的人只能“候補”。於是有相當多的“候補人員”就長期留在鄉間。通過科舉考試而沒有官職實缺的進士、舉人和秀才,再加上辭官或者告老還鄉的官員、九試不第的知識分子,共同組成了鄉約這樣一個羣體。

這些人長期學習儒家“修己治人”之學,是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再加上他們有一定的文化基礎,所以可以教書育人、代人書寫信件訴狀,也可以調解糾紛。因而一部分人以掌握的知識資源而獲得更多土地、人力等資源,而成爲鄉紳。

探索鄉賢文化的演變發展過程,鄉賢文化有何作用? 第2張

3、近代鄉賢制度的衰落——社會變動的結果

近代以來,西方資本進入中國之後,打破了原本政府、鄉賢和農民之間的均衡關係,引發了三者之間關係的惡化。

原本只是鄉賢(地主階級)和普通鄉民(農民)分得的財富,有相當一部分被西方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可是地主並不希望自己的財富受到損害,所以也掠奪農民的財富。農民原本就不富裕的收入經不起如此的搜刮,所以地主和農民無形中發展成勢同水火的關係。

原本農民對鄉賢的態度是尊敬和聽從的,但是經濟破產導致農民生存困難加大,也導致農民對鄉約態度的轉變。鄉紳與農民之間原本的相互幫助、相互信任的和睦關係,演變成現在敵視的甚至衝突的關係,這是在近代中國經濟制度和經濟關係發生宏觀變動帶來的必然結果。

傳統產業的農民是最沒有風險承受能力的,破產之後的農民,一些成爲魯迅筆下的阿Q;一些成爲革命者。鄉賢羣體也在發生分化,一部分沒有經濟能力的,突變成魯迅筆下窮困潦倒的孔乙己;另一部分有經濟能力的鄉紳,蛻變爲將孔乙己腿打折的丁舉人、殺掉阿Q的趙太爺;還有一部分鄉賢向現代工業轉型,逐漸發展成爲民族資本家。

受到壓迫到農民不斷地組織反抗對抗鄉賢等地主階級的剝削。而鄉賢爲了穩固地方穩定和維持管理,勢必要組織武裝力量。比如組織團練等。但是組織武裝的開銷卻是從農民手上收來的稅。於是就造成了一種惡性循環——農民反抗鄉賢,鄉賢增加稅收以支付武裝維穩,農民被剝削地更狠,反抗愈加激烈。

在這樣的整體背景下,尖銳的對立導致鄉賢在民衆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無法有效代表民衆,也承擔溝通政府和民衆的責任,最終鄉賢和農民異化爲勢同水火的兩個階級。

4、鄉賢與鄉紳的異同

鄉紳和鄉賢關係非常密切,存在很大的交集,但是二者不是完全相等的兩個羣體,其中有一些具體的要求對其進行區別。比如,鄉紳必須具有社會地位,同時也要求經濟實力必須作爲考量標準。而鄉賢則首先是從其道德水平進行考察,經濟因素不是十分重要。可以簡單來說,有才必是鄉紳,有德定是鄉賢。

探索鄉賢文化的演變發展過程,鄉賢文化有何作用? 第3張

二、鄉賢文化的作用

1、鄉賢——鄉民的代言人

在歷史上的絕大多數時期,由於鄉賢多是參加過科舉考試,所以具有相當的知識水平,可以看作是國家在民間的人才儲備,同時承擔了“爲生民立命”的責任,代表民衆,因而得到了民衆的尊重和愛戴。

在以農業爲主的社會裏,知識分子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再加上通過在鄉里的架橋鋪路、賑濟救災、創辦學堂等善行義舉,鄉賢精英獲得了當地鄉民的信賴和認可。這種信賴和認可正是鄉賢可以承擔代表民衆的責任的來源,從而順理成章地擔任農民的利益代言人,也承擔起代表分散農民和政府之間溝通的橋樑作用。地方鄉紳、鄉賢羣體,通過這種地域性、學術性的聯繫。

同時,一旦面對地方政府長官的不合理要求,鄉賢羣體還可以利用自己的人脈——比如同門師兄弟、同鄉的其他鄉賢等勢力,進而尋求更高權力的關注和支持,甚至有的問題還會得到最高當局的重視。最後,雙方將會達成某些協議,地方乃至中央政府可能會改變它的命令,事情也會得到解決。

2、承上啓下、溝通民衆與官府

過去很多地方事務都是靠鄉賢們維持的,在傳統社會裏“王權不下縣”,縣裏基本是社會自治。縣衙門裏沒幾個人,鄉賢們在維持地方自治和社會和諧方面,起着關鍵的作用。所以如果地方能夠培養一批鄉賢,對於維持地方和諧是很有現實意義。

鄉賢士紳在封建王朝時代是歷朝歷代皇權在基層的代理人,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帶領基層的普通百姓參與了與皇權的對抗,維護基層鄉村和自己的利益。因此形成了一種上傳下達的模式。鄉紳在這裏具有實際掌握基層的權力。

探索鄉賢文化的演變發展過程,鄉賢文化有何作用? 第4張

鄉賢紮根於鄉土社會,但大多來源於士紳階層。士紳鄉賢階層作爲在皇權與基層之間上傳下達的中間過渡身份,上可向上傳達底層聲音,向下可以協助皇權治理基層,是維持國家集權的重要通道。皇權進鄉必須經過士紳的選擇和監督,通過士紳階層才能實現穩定地方的國家治理目的。

皇權作爲隱蔽的體制在場者,其對鄉村社會的治理,也可說是無爲政治,以無爲的方法來管理鄉村的政治,這種方法不僅可以節約成本,減少地方或者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基層事務所耗費的時間、人力物力。分析傳統中國政治管理智慧,應該看到國家之所以自始至終都有存在的必要,即在於它能發揮維護社會秩序正常運作的功能。

一方面鄉賢凝聚地方民衆的共識,得到其認可,代言其共同利益,另一方面政府樂於鄉賢發揮溝通民衆的作用,將適合鄉賢做的、自己做不好的問題交給鄉賢羣體,從而形成政府、鄉賢和民衆之間的良性關係。

三、結語

在鄉村的傳統秩序受到衝擊、傳統社會紐帶越來越鬆弛的情況下,如何讓鄉土社會更好地粘合起來,讓社會轉型中的個人和家庭得到社羣的關注,讓“風箏不斷線”,讓人走得再遠也不至於“失魂落魄”、沒有認同感,鄉賢就是能起到這種作用的關鍵人物。

鄉賢大都對傳統和現代有較爲全面的瞭解:一方面,他們紮根本土,對我國傳統文化和鄉村情況比較熟悉;另一方面,他們具有新知識、新眼界,對現代社會價值觀念和知識技能有一定把握。

現代鄉賢成了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橋樑,讓傳統與現代有了“可譯性”。他們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來感染周邊的人,用村民們能夠接受的方式來傳遞現代知識,讓現代的法律和契約精神與傳統的價值和倫理得以協調。

傳統的鄉賢作爲基層民衆的代表,也是統治階級維持基層穩定的重要代理人。而現代社會也需要“鄉賢”來帶領鄉村,團結民心,指引方向。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