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古文觀止·唐雎不辱使命》的原文是什麼?如何理解?

《古文觀止·唐雎不辱使命》的原文是什麼?如何理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文觀止·唐雎不辱使命》的原文是什麼?如何理解?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本站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唐雎不辱使命

《戰國策·魏策四》

【題解】

戰國時期的最後十年,秦國相繼滅亡各諸侯國,前230年滅韓,前225年滅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秦王想用欺詐的手段吞併安陵,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一事。文章以短小的篇幅生動地再現了唐雎與秦王之間的脣槍舌劍,頌揚了唐雎忠於使命、不畏強暴、誓死捍衛國家利益的精神。

【原文】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悅。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

【譯文】

秦王派人對安陵君說:“我想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來換取安陵,希望安陵君一定要答應!”安陵君說:“承蒙大王給予恩惠,拿大塊土地換取小的土地,真是太好了。但這是先王遺留下來的封地,我希望終生守護它,不敢拿它作交換!”秦王很不高興。安陵君便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國去。

《古文觀止·唐雎不辱使命》的原文是什麼?如何理解?

【原文】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爲長者,故不錯意也[52]。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註釋】

[52]錯意:錯,同“措”。措意,放在心上。

【譯文】

秦王對唐雎說:“我想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來換取安陵,安陵君卻不肯,這是爲什麼呢?況且,秦國滅掉韓國,亡了魏國,安陵卻憑藉方圓五十里的土地能倖存下來,這是因爲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長者,沒有打他的主意。現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去請安陵君擴大他的領土,可他卻違揹我的意願,這不是輕視我嗎?”唐雎回答說:“不,不是這樣。安陵君繼承先王的封地,只是想守護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何況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呢?”

【原文】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53],以頭搶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蒼鷹擊於殿上[54]。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55],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56],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註釋】

[53]徒跣:赤腳而行。

[54]蒼鷹擊於殿上:蒼鷹飛到殿上搏擊。

[55]休祲:休,吉兆。祲,不祥之氣。

[56]縞素:縞,白絹。素,白綢。縞素指喪服。

【譯文】

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你聽說過天子發怒嗎?”唐雎回答說:“我沒有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怒,會有百萬人死亡,鮮血流淌千里。”唐雎說:“大王曾聽說過平民發怒嗎?”秦王說:“平民發怒,無非是摘掉帽子,光着腳,拿腦袋撞地罷了。”唐雎說:“這是庸碌之人的發怒,不是有識之士的發怒。從前,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光芒侵襲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白色長虹橫穿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到宮殿之上。他們三個人都是百姓中的有識之士,心裏的憤怒還沒發泄,上天就降示了徵兆。現在加上我就是四個人了。如果有識之士真的發了怒,就會有兩個人的屍體倒下,血流五步遠,天下百姓都將穿上白色孝服,今天的情形就是這樣。”說完,唐雎拔劍挺立,怒對秦王。

【原文】

秦王色撓[57],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58]: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註釋】

[57]色撓:臉色沮喪下來。撓,屈服。

《古文觀止·唐雎不辱使命》的原文是什麼?如何理解? 第2張

[58]諭:同“喻”,明白的意思。

【譯文】

秦王頓時面色沮喪,直起腰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何必這樣呢!我明白了:韓、魏兩國會滅亡,獨有安陵君憑藉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倖存下來,就是因爲有先生您啊。”

【評析】

這篇文章主要通過對話敘述寫人,記敘的是強國和弱國之間一場外交鬥爭的情況。

文中秦王所謂“天子之怒”的一段話,傳神地表現了秦王盛氣凌人、猙獰橫暴的嘴臉。在這場面對面的交鋒中,唐雎不爲秦王的謊言所動,也不爲他的威脅所屈,而是始終處於主動地位。唐雎表現出了驚天地、泣鬼神,大義凜然、一往無前的英勇氣概,最終使秦王折服,從而安陵得以保全。

本篇還善於運用細節,表現人物在事情發展過程中的神情變化。開頭寫“秦王不悅”,中間寫“秦王怫然怒”,最後寫“秦王色撓”,很充分地表現了秦王前倨後恭、色厲內荏的性格特點。唐雎從最先的鎮定自若、不卑不亢,到後來的“拔劍而起”,表現了唐雎的英勇剛烈。

文章末段還揭示了弱國安陵能夠在外交上戰勝強秦的原因。唐雎這種凜然不可侵犯的獨立人格和自強精神,在歷史長河中一直熠熠生輝。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