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太平廣記·卷二十·神仙·譚宜原文是什麼內容?如何理解呢?

太平廣記·卷二十·神仙·譚宜原文是什麼內容?如何理解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太平廣記》是中國古代文言紀實小說的第一部總集,全書500卷,目錄10卷,取材於漢代至宋初的紀實故事爲主的雜著,屬於類書。作者是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鉉、趙鄰幾、王克貞、宋白、呂文仲等14人,因成書於宋太平興國年間,和《太平御覽》同時編纂,所以叫做《太平廣記》。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太平廣記·卷二十·神仙·譚宜

太平廣記·卷二十·神仙·譚宜原文是什麼內容?如何理解呢?

【原文】

譚宜者,陵州民叔皮子也,開元末年生。生而有異,墮地能言。數歲之中,身逾六尺,髭鬢風骨,不與常兒同。不飲不食,行及奔馬。二十餘歲,忽失所在,遠近異之,以爲神人也。至是父母思念,鄉里追立廟以祀之。大曆元年丙午,忽然到家,即霞冠羽衣,真仙流也。白父母曰:“兒爲仙官,不當久有人世。雖父母憶念,又不宜作此祠廟,恐物所憑,妄作威福,以害於人,請爲毀之。廟基之下,昔藏黃金甚多,撤廟之後,鑿地取金,可以分濟貧民,散遣鄉里矣。”言訖,騰空而去。如其言,毀廟掘地,皆得金焉。所掘之處,靈泉涌出,澄澈異常,積雨不加,至旱不減。郡邑禱祝,必有靈應,因名“譚子池”,亦謂之“天池”。進士周郭藩,爲詩以記其事曰:“澄水一百步,世名譚子池。餘詰陵陽叟,此池當因誰?父老謂餘說,本郡譚叔皮。開元末年中,生子字阿宜。墜地便能語,九歲多鬚眉。不飲亦不食,未嘗言渴飢。十五能行走,快馬不能追。二十入山林,一去無還期。父母憶念深,鄉閭爲立祠。大曆元年春,此兒忽來歸。頭冠簪鳳凰,身着霓裳衣。普遍拯疲俗,丁寧告親知。餘爲神仙官,下界不可祈。恐爲妖魅假,不如早平夷。此有黃金藏,鎮在茲廟基。發掘散生聚,可以救貧羸。金出繼靈泉,湛若清琉璃。泓澄表符瑞,水旱無竭時。言訖辭沖虛,杳靄上玄微。凡情留不得,攀望衆號悲。尋稟神仙誡,徹廟斸開窺。果獲無窮寶,均融沾困危。巨源出嶺頂,噴涌世間稀。異境流千古,終年福四維。”(出《仙傳拾遺》)人尋覓家人,了不知處。自後不樂人間,遂不食五穀,信足而行。數年後,有人於劍閣雞冠山側近逢之,後莫知所在。(出《博異志》)

太平廣記·卷二十·神仙·譚宜原文是什麼內容?如何理解呢? 第2張

【翻譯】

譚宜是陵州人譚叔皮的兒子,唐玄宗開元末年生。他一出生就和別人不一樣,生下來就會說話。才幾歲就長了六尺高,而且是個有鬢角有鬍鬚的堂堂男子漢。他不吃不喝,走路能追上奔跑的馬。譚宜二十多歲時忽然失蹤了,人們都十分驚奇,認爲他是個神仙。他父母十分想念他,鄉親們爲他建了廟,把他當作神仙祭祀供奉。代宗大曆元年丙午月時,譚宜突然回到家中,穿着羽毛做的衣服,戴着繡有云霞圖案的帽子,一看就是一位神仙。他對父母說:“兒子是一名仙官,不能在人世久留。父母想念兒子是可以理解的,但鄉親們不該爲我建廟,怕這廟宇被妖魔鬼怪竊據後作威作福禍害鄉親們,所以請鄉親們把廟拆除了吧。廟基的地下過去埋藏着不少黃金,拆了廟後請把金子挖出來,分給窮苦的鄉親們吧。”說罷,就騰空飛去了。於是按照他的話拆了廟,果然在廟基下挖出了金子,大家都分得了。所挖的地方涌出一汪泉水,泉水非常清澈,下雨後水不漲,大旱時水也不落。鄉親們到這口靈泉前祈禱求福,都十分靈驗,於是就把這口泉叫“譚子池”,也叫天池。有位叫周郭藩的進士寫了一首詩記述這件事:“澄水一百步,世名譚子池。餘詰陵陽叟,此池當因誰?父老爲餘說,本郡譚叔皮。開元末年中,生子字阿宜。墜地便能語,九歲多鬚眉。不飲亦不食,未嘗言渴飢。十五能行走,快馬不能追。二十入山林,一去無還期。父母憶念深,鄉間爲立祠。大曆元年春,此兒忽來歸。頭冠簪鳳凰,身着霓裳衣。普遍拯疲俗,丁寧告親知。餘爲神仙官,下界不可祈。恐爲妖魅假,不如早平夷。此有黃金藏,鎮在茲廟基。發掘散生聚,可以救貧羸。金出繼靈泉,湛若清琉璃。泓澄表符瑞,水旱無竭時。言訖辭沖虛,杳靄上玄微。凡情留不得,攀望衆號悲。尋稟神仙誡,徹廟斸(音chú,挖掘)開窺。果獲無窮寶,均融沾困危。巨源出嶺頂,噴涌世間稀。異境流千古,終年福四維。”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