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墨子·修身》原文是什麼?怎麼去理解?

《墨子·修身》原文是什麼?怎麼去理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5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想知道《墨子·修身》原文是什麼?怎麼去理解嗎?墨子把修身看作道德完善的根本,認爲這是成就完美人生的途徑,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墨子·修身》原文:

君子戰雖有陣,而勇爲本焉。喪雖有禮,而哀爲本焉。士雖有學,而行爲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無務豐末。近者不親,無務求遠。親戚不附,務無外交。事無終始,無務多業。舉物而暗,無務博聞。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邇來遠。君子察邇而邇修者也。見不修行,見毀,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譖慝之言,無入之耳;批扞之聲,無出之口;殺傷人之孩,無存之心。雖有詆訐之民,無所依矣。

故君子力事日強,願欲日逾,設壯日盛。君子之道也,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四行者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藏於心者,無以竭愛。動於身者,無以竭恭。出於口者,無以竭馴。暢之四支,接之肌膚,華髮隳顛,而猶弗舍者,其唯聖人乎!

《墨子·修身》原文是什麼?怎麼去理解?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據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守道不篤,遍物不博,辯是非不察者,不足與遊。本不固者末必幾,雄而不修者其後必惰。源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名不徒生,而譽不自長。功成名遂,名譽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

務言而緩行,雖辯必不聽。多力而伐功,雖勞必不圖。慧者心辯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譽揚天下。言無務爲多而務爲智,無務爲文而務爲察。故彼智無察,在身而惰,反其路者也。善無主於心者不留,行莫辯於身者不立。名不可簡而成也,譽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載行者也。思利尋焉,忘名忽焉,可以爲士於天下者,未嘗有也。

【鑑賞】《修身》論證道德修養的重要性。“修身”,是中國道德修養論的傳統術語,即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優良德行。修身的關鍵,是反省自身,按照完美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改過遷善,身體力行,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

文中強調,不牢固樹立修身的根本,就不能安身立命,實現對完美道德的追求。學習道德理論,要見諸行動,學用結合,言行一致,把實行放在重要地位。要明辨是非,講究誠信,不圖虛名,努力不懈,才能建功立業,完善道德品行。

墨子引導弟子修身,培育優良德行,對正面典型,給予讚揚和鼓勵。《墨子·耕柱》載,墨子請學生管黔敖介紹另一學生高石子到衛國做官。衛國君任命高石子做卿士,給高石子優厚的俸祿。

高石子三次朝見衛君,每次都把意見講透,但就是不被採納。於是,他憤而離開衛國,到齊國後,他對墨子說:“衛君以夫子之故,致祿甚厚,設我於卿。石三朝必盡言,而言無行,是以去之也。衛君無乃以石爲狂乎?”高石子擔心,自己因意見沒有被採納而離開,衛君會認爲自己太狂妄。

墨子回答:“去之苟道,受狂何傷?”這句話充分體現了墨子“道義勝於利祿”的價值觀,只要離開符合道義,就是背上“狂”名,又有什麼妨害?

墨子認爲,古時周公旦討伐管叔,辭去三公的職位,住到東方的商奄,人們都說他“狂”,但後代人都稱頌他的品德,傳揚他的美名,直到現在。做義事,不是爲躲避別人批評,接受別人讚揚。離開,只要符合道義,雖受“狂”名,沒有妨害。

高石子表白心跡說:“石去之,焉敢不道也。昔者夫子有言曰:天下無道,仁士不處厚焉。今衛君無道,而貪其祿爵,則是我爲苟啖(dàn,吃)人食也。”即現在衛君無道,如果貪圖爵祿,就是白吃人家的飯食。

由此看來,高石子看重道德修養,不爲利祿所動,表現出仁人義士的崇高氣節。墨子聽了很高興,召來大弟子禽滑釐說:“姑聽之乎!夫倍義而鄉祿者,我常聞之矣,倍祿而鄉義者,於高石子焉見之也。”辭絕利祿,嚮往道義的人,今天在高石子身上見到了。

墨子有意在弟子中樹立高石子的正面典型,對高石子的操行品德給予高度評價,並進行了積極鼓勵。而對反面典型,則給予批評教育。他推薦弟子勝綽,到齊國將領項子牛手下做官。項子牛三次攻伐魯國,勝綽三次跟從。墨子聽到了,就派學生高孫子前去請項子牛把勝綽辭退,他對項子牛說:“我使綽也,將以濟驕而正嬖也。今綽也祿厚而譎夫子,夫子三侵魯而綽三從,是鼓鞭於馬靳也。翟聞之,言義而弗行,是犯明也。綽非弗之知也,祿勝義也!”

墨子推薦勝綽,到項子牛手下做官,意圖是讓勝綽制止項子牛的驕橫,糾正他的邪僻。現在勝綽接受項子牛的厚祿卻欺騙項子牛。項三次攻伐魯國,勝綽三次跟從。這就像在馬前,用鞭子抽打馬胸,馬只能後退,不能前進,要使馬前進,必須在馬後面抽打一樣。勝綽做事,跟墨子的要求相反,口說仁義,卻不實行,是明知故犯,陽奉陰違。勝綽不是不懂道理,是在他心中,俸祿的價值,超過了道義。

墨子要求弟子,把修身作爲終身追求,學以致用,嚴格遵行,不能明知故犯,陽奉陰違。

《論語·憲問》載,孔子首次提出“修己”的概念,說:“修己以敬。”提高自己的修養來敬業,工作嚴肅又認真。“修己以安人。”提高自己的修養,來使人安樂。“修己以安百姓。”提高自己的修養,來使所有百姓安樂。

《墨子·修身》原文是什麼?怎麼去理解? 第2張

孔子提出的“修己”概念,包含“安人”,“安百姓”的人本民本因素,爲墨子提出“修身”概念,提供了可資借鑑的思想前提。《墨子·非儒》首先明確提出“修身”的概念說,認爲實行仁義的人,大可以治理人民,小可以擔任官職,遠可以普遍施恩於百姓,近則可以修身。不合仁義,不合道理的事,堅決不做。做事,就一定要對天下有利。如果對天下不利,就堅決停止。

墨子把修身看作培育道德品質的基點。《孟子·盡心上》傳承《墨子》“修身”的概念說:“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無論人的壽命長短,都一心一意,修養自身,等待發揮才能的機遇,這是安身立命的不二法門。《孟子·盡心下》說:“君子之守(操守),修其身而天下平。”把“修身”看作“平天下”的手段。

戰國末儒家大師荀子的著作,跟《墨子》一樣,把《修身》作爲全書排序的第二篇。《荀子·修身》說:“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把修身自強,看作成就聖賢的必經之路。儒家經典《禮記·大學》說:“修身爲本。”“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把修身看作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起點。

儒者“修齊治平”的省稱,變爲成語,千古傳揚。墨子的修身論,跟儒家大師孔子、孟子和荀子的學說,實質相同。這些思想相互影響,相互吸收,並不斷完善,最終形成了中華民族道德體系中的重要內容。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