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墨子·48章 公孟(1)原文是什麼?要怎麼翻譯呢?

墨子·48章 公孟(1)原文是什麼?要怎麼翻譯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墨子》,戰國時期的哲學著作,一般認爲是墨子的弟子及後學記錄、整理、編撰而成,共分爲兩大部分:一部分記錄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稱爲墨辨或墨經,着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墨子》原有71篇,當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無原文。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墨子·48章 公孟(1)

這篇文章記述了墨子與弟子或與他人的對話。公孟子作爲儒家學說的代表,對墨子提出了質疑,如義祥之辯、三年之喪等;同時還載有其弟子所說的“告子勝爲仁”、弟子對於告子對墨子的批判“言義而形甚惡”的言論表示不滿而告訴墨子,墨子不但不生氣,反而說有譭譽總比沒有強。公孟子堅持“三年之喪”,這正好與墨子所提倡的“節葬”是矛盾的,墨子認爲久葬久喪不利於國家發展,使得人們精神疲憊,上層階級不能從事政治,國家的安全無法保證,勞動者不能耕種、婦人不能織布,人們過着飢寒交迫的生活。而公孟子認爲守三年的喪期就如同小孩子依戀父母一樣。

在說明“非儒”的主張時,他與儒者討論“爲什麼要從事音樂”,儒者說以音樂作爲娛樂。這就如同問“爲什麼蓋房子?”回答說:“爲了房屋而建造房屋。”從這裏首先可以知道墨子是從實用主義的角度出發的,因爲墨子是小生產者的代表,而他們既不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也不是精神財富的享受者,他們不知道精神財富的功用,不知道精神財富之利,因此往往會導向禁慾主義。

在這篇中墨子談話的內容,主要是爲了申明他“非命”“明鬼”“節葬”“非儒”的主張。墨子雖然認爲儒家的學說足以喪亂天下的有四種,但他也認爲孔子也有不可改易的主張。可見墨子對儒家的態度,也有比較客觀的方面。從一些隻言片語中可以看出,當時有一些人懷疑墨子的主張,而墨子總是力辯自己學說的正確,真是不勝辛勞。

墨子·48章 公孟(1)原文是什麼?要怎麼翻譯呢?

【原文】

公謂子墨子曰:“君子共己以待①,問焉則言,不問焉則止。譬若鍾然,扣②則鳴,不扣則不鳴。”子墨子曰:“是言有三物焉,子乃今知其一身也③,又未知其所謂也。若大人行淫暴於國家,進而諫,則謂之不遜;因左右而獻諫,則謂之言議。此君子之所疑惑也。若大人,將因於國家之難,譬若機之將發也然,君子之必以諫,然而大人之利。若此者,雖不扣必鳴者也。若大人舉不義之異行,雖得大巧之經,可行於軍旅之事,欲攻伐無罪之國,有之也,君得之,則必用之矣,以廣闢土地,著稅僞材④,出必見辱,所攻者不利,而攻者亦不利,是兩不利也。若此者,雖不扣,必鳴者也。且子曰:‘君子共己待,問焉則言,不問焉則止,譬若鍾然,扣則鳴,不扣則不鳴。’今未有扣,子而言,是子之謂不扣而鳴邪?是子之所謂非君子邪?”

公謂子墨子曰:“實爲善人,孰不知?譬若良玉,處而不出有餘糈①。譬若美女,處而不出,人爭求之;行而自衒,人莫之取②也。今子遍從人而說之,何其勞也!”子墨子曰:“今夫世亂,求美女者衆,美女雖不出,人多求之;今求善者寡,不強說人,人莫之知也。且有二生,於此善筮,一行爲人筮者,一處而不出者,行爲人筮者,與處而不出者,其糈孰多?”公曰:“行爲人筮者其糈多。”子墨子曰:“仁義鈞。行說人者,其功善亦多。何故不行說人也。”

公孟子戴章甫,搢忽③,儒服,而以見子墨子,曰:“君子服然後行乎?其行然後服乎?”子墨子曰:“行不在服。”公孟子曰:“何以知其然也?”子墨子曰:“昔者高冠博帶,金劍木盾,以治其國,其國治。昔者晉文公大布之衣,牂羊之裘,韋以帶劍,以治其國,其國治。昔者,楚莊王鮮冠組纓,絳④衣博袍,以治其國,其國治。昔者越王勾踐剪髮文身,以治其國,其國治。此四君者,其服不同,其行猶一也。翟以是知行之不在服也。”公孟子曰:“善!吾聞之曰:‘宿⑤善者不祥。’請舍忽,易章甫,復見夫子可乎?”子墨子曰:“請因以相見也。若必將舍忽、易章甫,而後相見,然則行果在服也。”

墨子·48章 公孟(1)原文是什麼?要怎麼翻譯呢? 第2張

【註釋】

① 共己以待:自己抱着兩手等待。共:讀爲“拱”。

② 扣:通“叩”,敲擊。

③ 一:疑作“二”;身:“耳”字之誤。

④ 著:當讀“賦”;著稅:即“賦稅”。僞材:即“貨財”。

① 糈:舊本作“精”,光澤。

② 取:同“娶”。

③ 搢:插;忽:即“笏”字。

④ 絳:深紅色。

⑤ 宿:停止。

墨子·48章 公孟(1)原文是什麼?要怎麼翻譯呢? 第3張

【翻譯】

公孟子對墨子說:“君子自己抱着兩手等待,國君問到自己就說,不問到自己就不說。就好像鍾一樣:敲擊它就響,不敲就不響。”墨子說:“這話有三種情形,你現在只知其中之一罷了,而且又不知道它所說的含義。如果王公大人在國家行政時荒淫暴虐,君子前去勸諫,就會說他不恭順;依靠近臣獻上自己的意見,則又叫作私下議論。這是君子所疑惑的事情。如果王公大人執政,國家因而將發生災難,就像弩機即將發射一樣急迫,君子一定要勸諫,這乃是王公大人的利益。像這種情況,有如鍾一樣,雖不敲也會發出聲音來。如果王公大人從事邪行,做不義的事,即使得到十分巧妙的兵書,可以在軍隊的戰事中施行,想要攻打無罪的國家,並佔有它,用來擴充領土,聚斂財物、錢財,但是出師必定會受辱,對被攻打的國家不利,對攻打別人的國家自身也不利,兩國都不利。像這種情況,就如鍾雖不敲,一定會發出聲音來。況且你說:‘君子自己抱着兩手等待,國君問到他,他就說,不問他,他就不說。就好像鍾一樣,敲擊它就響,不敲就不響。’現在沒有人敲擊你,你卻說話了,這是你說的‘不敲而鳴’吧?這是你說的‘非君子的行爲’吧?”

公孟子對墨子說:“對於真正行善,誰不知道呢?就好比美玉隱藏不出,仍然有異常的光彩。就好比美女,居住在家裏不出去,人們爭相追求她;但如果她自己進行自我炫耀,人們就不娶她了。現在您到處跟隨別人,用話勸說他們,怎麼這麼勞苦啊!”墨子說:“現在社會混亂,追求美女的人很多,美女即使不出門,也還有很多人追求她;現在追求善的人太少了,如果不努力向人們遊說,就沒有誰知道善了。假設這裏有兩個人都善於占卜,一個人出門給別人占卜,另一個人隱住不出,出門給人占卜的與隱住不出的,哪一個所得的贈糧多呢?”公孟子說:“出門給人占卜的贈糧多。”墨子說:“主張仁義相同,出門向人們勸說的,他的功績和益處多。爲什麼不出來勸說人們呢?”

公孟子戴着禮帽,腰間插着笏,穿着一身儒者的服飾,前來會見墨子,說:“君子先講究服飾,然後有一定的作爲呢?還是先有一定的作爲,然後再講究服飾呢?”墨子說:“有作爲不在於服飾。”公孟子問道:“您爲什麼知道這樣呢?”墨子回答說:“從前齊桓公戴着高帽子、繫着大帶、佩着金劍木盾治理國家,國家的政治得到了治理。從前晉文公穿着粗布衣服、披着母羊皮的大衣、佩着帶劍治理國家,國家的政治得到了治理。從前楚莊王戴着鮮冠、繫着系冠的絲帶、穿着大紅長袍治理他的國家,國家得到了治理。從前越王勾踐剪斷頭髮,用針在身上刺了花紋治理他的國家,國家得到了治理。這四位國君,他們的服飾不同,但作爲卻是一樣的。我因此知道有作爲不在服飾。”公孟子說:“說得真好!我聽人說過:‘使好事停止不行的人,是不吉利的。’讓我丟棄笏,換了禮帽,再來見您可以嗎?”墨子說:“希望就這樣見你。如果一定要丟棄笏、換了禮帽,然後再見面,那麼行事就果真在於講究服飾了。”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