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秦始皇爲何會焚書坑儒?是無奈之舉,還是君王暴政?

秦始皇爲何會焚書坑儒?是無奈之舉,還是君王暴政?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秦始皇爲何會焚書坑儒?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提起秦始皇,都公認他是一個暴君。雖然他雄才大略,統一六國,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也是我們第一位自稱皇帝的君主,但也同樣被文人們罵了兩千多年,說他焚書坑儒,實施暴政,隨着考古發掘的證據顯示,真相似乎卻並不是這樣,縱觀歷史,暴君何其多,秦皇真有這麼不堪嗎?焚書坑儒,是良苦用心,還是君王暴政?統一思想,文化差異

秦始皇爲何會焚書坑儒?是無奈之舉,還是君王暴政?

秦所統六國爲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嬴政並沒有趕盡殺絕,他有學習西周的做法,把六國貴族遷徙並監視在了京城,並沒有殺了他們,和朱元璋比,我覺得秦始皇在這點上簡直是大善人了。

秦朝初立,六國貴族階級也有重要的話語權。這些從西周至春秋戰國延續下來的諸侯子孫,享受慣了王公貴族的生活和權欲,人文思想上有歷史特定的模式,想要因一個新政權的革新改變傳統,肯定會對他們帶來不小的心理衝擊。

別說是古人,就是現代人對廢舊立新的事情,都需要有個接納過程,而君主專制,是沒法給過渡期的。文化決定一個國家人民的思想和精神,七個國家,因地域等因素,也產生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從文字到貨幣,到民間習俗等等。

齊魯文化:其俗寬緩闊達,而足智,好議論,地重,難動搖,怯於衆鬥,勇於持刺,故多劫人者,大國之風也。

齊國,疆域爲山東。始封君爲周武王國師、軍師太公望,是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被周天子封爲侯爵,是周代比較重要的封國。

“齊魯文化”,是“齊文化”和“魯文化”的合稱。是齊國首位首領姜太公到了封地後,將道家思想學說和當地土著文化(東夷文化)有機地融合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特色地域文化。

作爲齊魯文化核心之一的齊道家產生於春秋時期,稷下道家爲當時齊國“百家爭鳴”的中心學說,黃老之學成爲官學。

到了戰國晚期,齊愍王窮兵黷武,好大喜功,稷下學宮衰落,稷下黃老學派的傳人也逐漸散去。不久,時任秦相的呂不韋大力召集門客,他們便紛紛投奔呂不韋,成爲呂不韋的謀士和助手,並在編撰《呂氏春秋》過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秦始皇執政後,廢除了呂不韋的大多數措施,重新啓用法家思想,並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將其意志推行到了全國,實行“焚書坑儒”的文化專制主義政策時,使得包括黃老道家在內的百家思想遭到了沉重打擊。但黃老思想在民間的餘脈還在。

秦始皇爲何會焚書坑儒?是無奈之舉,還是君王暴政? 第2張

楚文化:

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爲子爵,建立楚國。有明確記載楚人出自黃帝或顓頊之後,是指族源而言,楚族之直系祖先則應是季連。

湖北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楚國作爲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國和強國之一,在8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明成果,屈原的《楚辭》成爲楚文化的重要代表作品。楚文化具有浪漫奔放的特點。

從戰國開始,秦楚之間紛爭不斷,但兩國人民也來往密切,這也把楚文化帶到了秦國,秦文化受到楚文化影響,在民間不斷得到交融。建築、喪葬嫁娶、書法文學,甚至是律法等。

本來秦想同化楚人,奈何楚文化基礎太紮實,所受到的衝擊較小,反而在很多方面,秦文化更多遷就了楚文化,相互之間得到很好的融合,在歷史上形成了秦朝特定的文化形式。

燕趙文化:

戰國時代燕國、趙國區域內產生的一種區域文化。燕趙區域的劃分應當以今黃河爲它的南界,以太行山和燕山山脈是燕趙區域的西界和北界;燕文化的形成以燕昭王的報復伐齊和燕太子丹的謀刺秦王爲主要標誌。趙文化以胡服騎射爲代表。趙文化後期一分爲三,一部分入晉文化體系,一部分屬邢文化脈絡,另一部分則變種爲鄴文化。

燕趙文化是一種平原文化、農業文化、旱地農耕文化。在民族上,它是一種以漢民族爲主體的文化。特徵就是慷慨悲歌、好氣任俠。燕地(薊城)距離內地遙遠,人口稀少,經常受到胡人侵擾,風俗也和代、中山相類似,人民雕 悍少慮。六國之中燕國是最後滅亡的一國,而荊軻刺秦王是六國的最後一次壯烈之舉。

燕趙諸子集求是、憂患,和樂、包容等精神,形成集儒、法、名、陰陽於一體的多元融合文化。

而趙國和秦國,本就是“一祖同宗”的關係,商紂王的大臣飛廉就是秦國和趙國的祖宗,文化淵源不出左右,只是,隨着秦國四處征戰,秦文化更懂得包容並蓄。

秦統一後,對於劇烈的文化衝突,秦始皇一開始並沒有採取牴觸排斥的思想,不僅允許諸子百家和列國士子涌入咸陽,而且對不同文化採取了接納包容的態度,但六國士子階層對中央集權制的不認同,秦始皇的努力最終以失敗告終,爲了維持統治,這纔在李斯的建議下采取了激烈手段。

秦始皇爲何會焚書坑儒?是無奈之舉,還是君王暴政? 第3張

關於焚書坑儒,主要記載是《史記·秦始皇本紀》:

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爲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爲師。

意思是史官的著作,也就是各國自己記錄的歷史,要統一口徑,除了秦國的史官所記錄的,其他各國的都要燒燬。民間不允許收藏詩經、尚書等儒家著作(嚴格地說,應該是周代的檔案),也不允許收藏“百家語”等子書。傳播比收藏要可怕得多,以古非今者將滅族。

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爲城旦——此法令下達後,三十天之內沒有燒的,將在臉上刻字,並強制服勞役。如果說焚書是暴政,那麼夏桀、紂王、成吉思汗、高洋、朱元璋、朱棣等的暴虐相比呢?那沒有按法令燒書的人,這在當時已經算是非常輕的處罰了。

實施“急政”,強化對人民的思想控制,鞏固中央集權,廢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縣制,這些政策對六國士子階層帶來極大的不適,從根本上剝奪了他們世襲的世卿世祿制,使得他們極力的排斥和抹黑這次行動,也是情理之中。

方士與坑儒

因爲秦始皇焚燬了民藏的大部分儒家書籍,使得後世人直接聯想到焚書坑儒是同一件事去了,其實,稍微考證,就知道這是不合理的。

統一之初,儒家總叫囂恢復周禮,統一文字、度量衡、車軌等,都遭到了士子們極大的反感,所以,秦那時不認同儒家。

但在民間,儒家依然算是重要的一個學派,儒家的思想已深入人心,不僅百姓,還有秦皇室成員。秦始皇選擇了設立“博士”職位,以六國士子擔任,且准許他們參與討論國事,秦始皇試圖通過這種方式,換取六國士子對秦國新政的理解和支持,進而由他們影響和引導天下百姓,從而在推動新政落實的同時,降低社會各階層對秦國的排斥。其實沒有書,也不會改變人們對儒學思想的遵循。更何況,秦人受楚文化和燕趙文化的浸染,早已難分彼此,天下人秦始皇又能殺得光嗎?

秦始皇爲何會焚書坑儒?是無奈之舉,還是君王暴政? 第4張

坑儒的事,《史記·秦始皇本紀》如此記載:

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爲訞言以亂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益發謫徙邊。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某日,方士盧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敗,悄悄聚在一起喝酒發牢騷,私下談論秦始皇的爲人、執政以及求仙等各個方面的事,越談越感到窩火和氣憤,按律方士求仙不成要殺頭的,他們來個一不做二不休,攜帶求仙用的巨資出逃。牆有風壁有耳喲,有人偷偷去告了密。 秦始皇大怒,下令在京城搜查審訊方士,一下子抓獲了460多人,這些人全被拖到驪山深谷中活埋。

方士,信仰讖緯學說,擅長祭拜鬼神,煉丹長生,也稱法術之士。在周朝被賜予同名官職,兼管刑獄。自然,這樣的人和普通百姓比,多少是讀了書的,其中不乏有部分是儒士,這纔有了“坑儒”的說法,實則是針對術士而下的懲罰,和焚書,可以看成是兩件事。

項羽之過

秦是個短命的王朝,只存在了15年,到秦二世就被推翻了。爲什麼會這樣呢?按歷史給予的批判,除了焚書坑儒,還有修築長城:目的是爲了阻止北方遊牧民族匈奴人南下,把秦、趙、燕三國長城連接擴建,形成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 。期間強制徵用40萬人,民夫大量死亡,長城是勞動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結晶,成爲中華民族的偉大象徵。

還大興土木,修建阿房宮和驪山陵墓,伐南越,戍邊疆等其他徭役,沒年徵發200萬人,徭役徵發無度,導致民怨沸騰。

嚴刑峻法,民怨鼎沸:秦自商鞅變法以來,法令即十分嚴苛,一人死罪誅及三族,一家犯法鄰里連坐,百姓動輒被罰充苦役或慘遭酷刑。這裏突然想起明建文帝朱棣株連九族已經不能夠泄憤,因方孝孺一句“燕賊篡位”,他獨創了株連十族,把和方孝孺認識的學生朋友湊了一族,秦皇在他面前,實在是仁慈得很了。

秦始皇爲何會焚書坑儒?是無奈之舉,還是君王暴政? 第5張

雖然如此,到秦二世,宦官弄權,所謂的暴政比始皇時有過之無不及,各地農民紛紛起義造反,六國貴族也趁勢加入,項羽便是其中之一。

若說是暴政導致秦朝覆滅,不如說是始終未能真正統一的思想和人心,是法家和儒家在意識形態方面以及在爭奪統治權上始終不可調和的矛盾,加上大興土木,戍邊伐越,必定要加重徭役和賦稅才能支撐,因此存下了一切反動的戰火。

記載中明確了焚書只針對民間收藏,但不代表官方沒有收藏。有說項羽燒了阿房宮,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阿房宮從開始修建到最後停工,前後延續最多隻有4年時間,實際施工時間還要短得多,僅就前殿54萬平方米的臺基來看,像阿房宮這樣規模的建築,在當時條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也就是說阿房宮那時候還是爛尾樓。從這一點上,似乎要推翻的事情就更多了。

根據考古發掘,秦代阿房宮前殿遺址進行了“地毯式”的全面考古勘探,結果並沒有發現秦代宮殿建築的遺蹟,更沒有發現被大火焚燒的建築遺存。但在秦都咸陽第一、第二、第三號宮殿建築考古發掘中,發現了宮殿建築遺址被大火焚燒的痕跡。由此看來,項羽當時焚燒的應是秦都咸陽宮或其他秦宮室。

《史記》中也有關於項羽火燒秦都咸陽宮殿建築的記載。“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可想而知,那時候的宮殿,都是土木磚石結構,燒了三個月,還能剩下什麼呢?

這一把火,不但燒燬了咸陽宮,也把秦朝政治燒成了暴政,把秦始皇燒成了焚書坑儒的文化罪人。功過只能留給後人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