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目的是什麼?他當初爲什麼沒有重視儒家?

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目的是什麼?他當初爲什麼沒有重視儒家?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秦始皇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在評價秦始皇的時候,有一個避不開的話題,那就是在這個提問裏提到的“焚書坑儒”。既然這個提問提到了“焚書坑儒”,那就很有必要再進行解釋一下。

對“焚書坑儒”熟悉的朋友,可以略過這段文字,直接看下面秦始皇是否看到了儒家的弊端。

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目的是什麼?他當初爲什麼沒有重視儒家?

在《古文尚書》的序裏有這麼一段話:“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

這段記載就出現了“坑儒”一詞,並且也是把“焚書”和“坑儒”放在了一起,並稱爲“焚書坑儒”。這是我目前看到的最早的記載。

大部分的學者都認爲,這個《古文尚書》其實是東晉人假冒漢代人孔安國的僞作。

既然《古文尚書》是東晉時期的僞作,那麼個人認爲,這段記載在沒有其它確切的史料進行佐證,那麼至少也應該是存疑。

在東晉之前的史書裏面,記載秦始皇最詳盡的非《史記》莫屬。而在《史記》當中,只有“焚書”卻並沒有“坑儒”。

“焚書”不是秦始皇頭腦一熱的決定,而是李斯提出來的一個施政方案,秦始皇只不過是最後拍板同意施行。

李斯提出“焚書”的時間,是在給秦始皇慶祝壽誕的時候。

當時周青臣等人在壽宴上一個勁兒地稱讚秦始皇,在壽宴上說點兒恭維老壽星的話兒,原本就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秦始皇當時也感到挺高興的。

但是淳于越卻有點兒不合時宜地站了出來,指責周青臣他們對秦始皇阿諛奉承,說他們這些人都不是忠臣,並且又扯出了分封這個問題。

在之前王綰和李斯就分封還是郡縣有過一次辯論,那次是在探討國事的時候。這次淳于越卻是在秦始皇的壽宴上,就很有點兒不合時宜。

淳于越在壽宴上脫口就說了句“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在壽宴上說“不長久”,就有喪門人的意味了。

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目的是什麼?他當初爲什麼沒有重視儒家? 第2張

這也就是秦始皇,換成是其他暴君,淳于越不被下獄殺頭,也會被亂棍給打了出去。秦始皇卻是依然讓他們開始進行辯論。

最後辯論的結果還是李斯獲勝,然後李斯就提出了“焚書”這個計劃:

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爲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爲師。

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這個建議,有沒有夾雜着壽宴被淳于越攪黃後的情緒在內,這個不得而知。按照常人的心理情緒來分析,恐怕會有這個因素在內吧。

秦始皇坑儒這件事兒,當時也並不全是儒生,而是“諸生”。也就是各家的弟子門生都有。

事情的起因是侯生盧生等方士,因爲他們給秦始皇煉製長生藥快要敗露了,所以他們在散佈謠言之後就逃跑了。

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 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

秦始皇因此讓御史來處理此事,諸生們互相揭發舉報,一下子就引出了四百六十多個人。最後就把這些人全都給阬了。

秦始皇爲了警示後人,就對此事進行了全程報道,所以這件事兒就盡人皆知。當時所說的“儒”,泛指包括術士在內的讀書人,並不是單純指後來的儒家。隨着後來儒家地位的提升,演變成了儒生也是在情理之中。

從這兩件事來看,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跟儒家是否對社會發展有弊端並沒有多少關係。

那麼秦始皇能否意識到,儒家對社會的發展最終會起到什麼樣的影響?個人認爲秦始皇還看不到儒家後來的發展。

秦始皇在用人方面,其實還是用的秦國的那一套。

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目的是什麼?他當初爲什麼沒有重視儒家? 第3張

有些人只會耍嘴皮子,咱們現在稱之爲嘴把式;有些人只會默默地做事,咱們現在稱之爲傻把式;有些人則是既能做事又能耍嘴皮子,咱們現在稱之爲好把式。

秦國從商鞅變法以來,歷代君主最喜歡的就是傻把式,只要低着頭默默地能做成事就行。

最討厭的人就是那種嘴把式,自己嘴上說的天花亂墜,卻什麼事也做不成。自己雖然做不成什麼事,卻總是在背後對做事的人說三道四。

秦始皇原本並不討厭儒生,秦朝建立之後,秦始皇也開始啓用了大量的儒生。只是當時那些儒生自己不爭氣而已。

儒家最擅長的就是禮儀,秦始皇讓儒生們負責泰山封禪的大典。結果儒生們自己就吵了起來,封禪大典舉行的時候到了,他們還沒有拿出一個方案來。

最後秦始皇只好放棄這幫子儒生,用自己的方式舉行了封山大典。儒生們自己無法完成封禪,卻又對秦始皇的封禪開始指指點點。

秦始皇給儒生們一個充分展示自己的舞臺。秦始皇讓儒生們做點兒事,卻什麼事兒也做不成;別人做成了事,卻又說別人這不對那不好。

這種人恐怕誰都討厭吧,這就不能全怪秦始皇了。

儒家後來能夠走上前臺,也是因爲後來出了幾個能夠做事的人。

劉邦剛剛登基稱帝,那一幫子功臣們是一點規矩也沒有。這讓劉邦感到格外頭疼。叔孫通就對他們進行了一番朝堂禮儀的演練,就成功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從以上幾點來看,秦始皇當初沒有重用儒家,也就是按照能否成事來進行考察而已。要說到秦始皇能夠看到以後上千年的發展趨勢,恐怕秦始皇還沒有那麼深遠的眼光。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