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後世是如何評價李訓的?有哪些與他相關的軼事典故?

後世是如何評價李訓的?有哪些與他相關的軼事典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訓(?-835年),本名仲言,字子訓,改名李訓,字子垂,唐朝宰相,右僕射李逢吉從子。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出身於隴西李氏,進士及第,補位太學助教,進入河陽幕府。因罪流放象州,遇赦還京。後來投奔鄭注,得到權鬮王守澄的推薦,進入禁中,爲唐文宗講解《周易》,歷任四門助教、國子博士、侍講學士、兵部郎中。大和九年(835年),拜翰林學士,遷禮部侍郎、同平章事,成爲宰相。策劃“甘露之變”,謀劃誅殺宦官,事敗被殺。

後世是如何評價李訓的?有哪些與他相關的軼事典故?

軼事典故

李訓除服後,唐文宗欲任命他爲諫官,安置在翰林院。李德裕反對道:“李仲言(李訓原名)過去所爲,我想陛下都知道,這種人怎能安置在身邊。”文宗道:“難道不允許他改正錯誤?”李德裕答道:“李仲言的過錯,出自內心,怎能改得了!”文宗無奈,欲另授官職。李德裕仍不同意,王涯卻表示贊成。不久,文宗任命李訓爲四門助教,給事中鄭肅、韓佽封還敕書,打算駁回任命。李德裕對王涯道:“給事中封還敕書,真值得高興!”王涯卻對鄭肅、韓佽道:“李公剛纔對我說,讓二位不要封還敕書。”李訓的任命敕書於是得以通過。李德裕知道後,驚道:“我如果不同意你們二人封還敕書,肯定會當面對你們說,何必叫別人轉達!況且給事中行使封駁權,難道還要秉承宰相的意圖嗎?”二人懊恨而去。

人物評價

總評

在宦官當道、強藩割據的晚唐時期,李訓居危不苟且偷安,佐助文宗銳意求治,提出了內誅宦官、外削強藩的“太平之策”,表現了他的政治才幹。在謀剪宦官的鬥爭中,雖然一度打擊了宦官勢力,加強了皇權,但他對晚唐的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的嚴重性還缺乏深刻的認識,故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以致最後終於失敗。

歷代評價

劉昫:昭獻忽君人之大體,惑纖狡之庸儒。雖終日橫經,連篇屬思,但得好文之譽,庸非致治之先。且李訓者,狙詐百端,陰險萬狀,背守澄而勸鴆,出鄭注以擅權。只如盡隕四星,兼權八校,小人方寸,即又難知。但慮爲蚤蝨而採溪蓀,翻獲螾蜓之患也。嗚呼明主!夫何不思,遽致血濺黃門,兵交青瑣。苟無藩後之勢,黃屋危哉!

後世是如何評價李訓的?有哪些與他相關的軼事典故? 第2張

宋祁:李訓浮躁寡謀,鄭注斬斬小人,王涯暗沓,舒元輿險而輕,邀幸天功,寧不殆哉!李德裕嘗言天下有常勢,北軍是也。訓因王守澄以進,此時出入北軍,若以上意說諸將,易如靡風,而反以臺、府抱關遊徼抗中人以搏精兵,其死宜哉!文宗與宰相李石、李固言、鄭覃稱:“訓稟五常性,服人倫之教,不如公等,然天下奇才,公等弗及也。”德裕曰:“訓曾不得齒徒隸,尚才之雲!”世以德裕言爲然。《傳》曰:“國將亡,天與之亂人。”若訓等持腐株支大廈之顛,天下爲寒心豎毛,文宗偃然倚之成功,卒爲閹謁所乘,天果厭唐德哉!

司馬光:訓、注小人,窮奸究險,爲取將相。

尚宛甫:訓、注雖譎進,然亂賊人人得誅;舉世畏宦官,訓、注獨捨生誅之,使其謀成,則武、宣、懿三宗必無復廢立之事。

謝採伯:漢唐之禍,激於君子,成於小人。成於小人,固勢所必至;激於君子,實念慮有所不及。春秋之法,責備賢者,可恨也。夫陳蕃年八十餘,老成慮事非不詳,而誅曹節不克,遂成黨錮之禍,漢因以亡。李訓通經明易立志,非不正,而誅仇士良不克,遂成甘露之禍,唐自此亦亡。人皆知亡漢唐者由宦官,吾以爲亡漢唐者蕃與訓也。蕃、訓之謀不萌,宦者雖用事,幹紊朝綱,然變決不如是之亟,禍決不如是之酷,國決未至於遽亡,則爲禍首者,蕃與訓也。

王夫之:文宗恥爲弒君之宦豎所立,惡其專橫而畏其害己也,旦夕思討之,四顧而求託其腹心,乃擢宋申錫爲相,謀之不克,申錫以死,禍及懿親,而更倚李訓、鄭注、王涯、舒元輿以致廿露之變。申錫之淺躁,物望不歸;訓、注則無賴小人,繇宦豎以進,傾危顯著,可畏而不可狎;涯、元輿又貪濁之鄙夫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