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後世如何評價姚崇?有哪些與他相關的軼事典故?

後世如何評價姚崇?有哪些與他相關的軼事典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8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姚崇(650年~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唐朝時期政治家、名相,唐朝四大賢相之一,他是嶲州都督姚懿之子,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常兼兵部尚書。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姚崇初以挽郎入仕,遷兵部郎中。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契丹侵擾河北,連陷數州,軍務繁雜,檄書如雪。姚崇剖析若流,皆有條理,得到武則天賞識,擢兵部侍郎、同平章事,遷兵部尚書、名列宰相。神龍元年(705年),協助張柬之發動神龍革命,清除張易之兄弟及其黨羽勢力,迫使武則天還位於唐中宗,受封爲樑縣侯。同情武則天遭遇,出任亳州刺史。入爲中書令,革除弊政,頗有作爲。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貶爲申州刺史。唐玄宗親政後,拜兵部尚書、同平章事,遷中書令,封樑國公。提出《十事要說》,力主實行新政,推行社會改革。興利除弊,整頓吏治,淘汰冗職,選官得才;抑制權貴,發展生產,爲“開元盛世”的出現,奠定了政治基礎和經濟基礎。執政三年,譽爲“救時宰相”,與房玄齡、杜如晦、宋璟並稱“唐朝四大賢相”,以開府儀同三司致仕。開元九年(721年),去世,享年七十二歲,追贈太保、揚州大都督,諡號文貞。

軼事典故

儉樸持家

姚崇先後在武則天、睿宗、玄宗三朝任過宰相,無論是政績還是資歷,時人幾乎無人能比。然而,這位資歷深厚的宰相,一生“以不貪爲寶”,“以廉慎爲師”;即便在唐朝國力達到鼎盛、個人官位達到至極的開元時期,他依然“聳廉勤之節,塞貪競之門”,過着十分儉樸的生活。由於清廉,只拿“死工資”,沒有灰色收入,所以他買不起京城市區的房子,全家人只得住在離朝廷較偏遠的郊區。[8]

力保百官

武則天曾與侍臣談論起周興、來俊臣主持刑獄,朝臣反逆案件頗多一事,懷疑其中是否有冤獄。姚崇進言道:“垂拱以來因謀反罪被處死的人,大多都是由於周興等羅織罪名,以便自己求取功勞造成的。陛下派親近大臣去查問,這些大臣也不能保全自己,哪裏還敢動搖他們的結論!被問之人如果翻供,又懼怕慘遭毒刑,與其那樣不如早死。如今酷吏誅除,我以一家百口人的性命向陛下擔保,今後朝廷內外大臣不會再有謀反的人。若是稍有謀反之實,我願承受知而不告的罪責。”武則天大悅道:“以前的宰相都順從周興等人,使酷吏得逞,讓朕成爲濫用刑罰的君主。聽到你說的話,很合朕心意。”於是賞賜姚崇白銀千兩。

泣辭武皇

神龍政變後,武則天移居上陽宮,百官都爲唐朝復辟而相互稱慶,只有姚崇哭泣不止。張柬之對他道:“今天難道是哭泣的時候嗎?恐怕您從此要大禍臨頭了。”姚崇道:“我長期事奉則天皇帝,現在突然辭別,感到悲痛難忍。我隨你們誅除凶逆,是盡臣子本分,今日泣辭舊主,也是人臣應有的節操,就算因此獲罪,我也心甘情願。”

後世如何評價姚崇?有哪些與他相關的軼事典故?

疏汏僧尼

唐中宗時期,貴戚競相營建佛寺,濫度僧尼。很多富戶強丁也乘機削髮爲僧,以逃避徭役。姚崇執政後,進言道:“佛圖澄、鳩摩羅什號稱高僧,也不能挽救後趙、後秦的滅亡。齊世宗、梁武帝崇信佛教,卻未能免除災殃。陛下只要能使百姓安居樂業,就是佛身,無需剃度奸詐之徒,讓他們敗壞佛法!”唐玄宗採納了他的建議,命官員篩選淘汰全國僧尼,因弄虛作假被勒令還俗的多達一萬二千餘人。

救時宰相

姚崇曾問紫微舍人齊浣:“我爲宰相,可以和什麼人相比?能比得上管仲、晏嬰嗎?”齊浣道:“管仲晏嬰所行政策雖不能傳諸後世,但在他們執政時期卻能一直保持。您所制定的法度則隨時更改,從這一點來看,您似乎比不上他們。”姚崇又問:“那我是個怎麼樣的宰相?”齊浣道:“您是個救時之相。”意思是說姚崇只是拯救時弊的宰相。姚崇大喜,拍腿而言道:“救時之相,也是不容易得到的。”

太廟自壞

唐玄宗將要巡幸洛陽時,太廟突然崩壞。宋璟進諫道:“陛下三年服喪未滿,不可離京巡幸。發生災變,是上天用以警誡的,陛下應停止東行。”唐玄宗又詢問已經罷相的姚崇,姚崇道:“太廟原是前秦時期修建的宮殿,後被隋文帝改爲太廟,又被大唐所襲用,已存在近三百年。高山若有朽壞也會崩塌,何況木料。這次太廟崩壞只是湊巧與陛下東行碰到一起,不是因爲你要東行才崩塌的。陛下因關中歉收,糧運勞民,才東幸洛陽,這是爲了百姓。東都百司都已做好迎駕準備,陛下停止東行,豈不失信於天下。依臣之見,陛下繼續東行,至於太廟,讓人修理就是。”唐玄宗大悅。

算計張說

張說曾與姚崇一同擔任宰相,但常發生矛盾,對他怨恨很深。姚崇臨死時,囑咐兒子道:“我死之後,張說出於禮節,一定會來弔唁。你們可將我收藏的珍寶器皿全部陳列出來,他最喜愛這類東西。如果他看都不看,那你們就會有危險了;如果他看了,你們就將他喜歡的送給他,並請他爲我撰寫神道碑。你們得到碑文後,馬上謄寫,呈報皇帝后立即雕刻。張說一定會後悔,必會索回碑文,你們就告訴他已經呈報皇帝。”姚崇死後,張說果然跟他料想的一樣,爲他寫了碑文,給他很高的評價,但隨即後悔,派人索回,說是需要修改。姚崇之子告訴來人,碑文已通過皇帝審閱。張說知道後,懊悔的道:“死去的姚崇還能算計活着的張說,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他!”

 人物評價

李隆基:此(房琯)非破賊才也。若姚元崇在,賊不足滅。

張說:有唐元宰曰樑文貞公者,位爲帝之四輔,才爲國之六翮,言爲代之軌物,行爲人之師表:蓋維嶽降神,應時間出者也。

柳芳:玄宗以雄武之才,再開唐統,賢臣左右,威至在已。姚崇、宋璟、蘇頲等,皆以骨鯁大臣,鎮以清靜,朝有著定,下無覬覦。四夷來寇,驅之而已;百姓富饒,稅之而已。繼以張嘉貞、張說,守而勿失。

李巽:姚元崇、宋璟、劉幽求,或輔相一代,致理平之化;或忘身徇難,成中興之業。

崔羣:玄宗初得姚崇、宋璟、盧懷慎、蘇頲、韓休、張九齡則治,用宇文融、李林甫、楊國忠則亂,故用人得失,所繫非輕。

元稹:昔我玄宗明皇帝得姚元崇、宋璟,使之鋪陳大法,以和人神,而又益之以張說、蘇頲、嘉貞、九齡之徒,皆能始終彌縫,不失紀律。

崔植:明皇守文繼體,嘗經天后朝艱危,開元初,得姚崇、宋璟,委之爲政。此二人者,天生俊傑,動必推公,夙夜孜孜,致君於道。

杜牧:姚樑公元崇,登第下筆成章舉,首佐玄宗起中興業凡三十年,天下幾無一人之獄。

李蔚:仁杰天后、高宗朝上公也,元崇先天、開元中賢哲也。

劉昫:⑴ 履艱危則易見良臣,處平定則難彰賢相。故房、杜預創業之功,不可儔匹。而姚、宋經武、韋二後,政亂刑淫,頗涉履於中,克全聲跡,抑無愧焉。⑵ 姚、宋入用,刑政多端。爲政匪易,防刑益難。諫諍以猛,施張用寬。不有其道,將何以安?

宋祁:姚崇以十事要說天子而後輔政,顧不偉哉,而舊史不傳。觀開元初皆已施行,信不誣已。宋璟剛正又過於崇,玄宗素所尊憚,常屈意聽納。故唐史臣稱崇善應變以成天下之務,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二人道不同,同歸於治,此天所以佐唐使中興也。嗚呼!崇勸天子不求邊功,璟不肯賞邊臣,而天寶之亂,卒蹈其害,可謂先見矣。然唐三百年,輔弼者不爲少,獨前稱房、杜,後稱姚、宋,何哉?君臣之遇合,蓋難矣夫!

趙元僖:唐太宗有魏玄成、房玄齡、杜如晦,明皇有姚崇、魏知古,皆任以輔弼,委之心膂,財成帝道,康濟九區,宗祀延洪,史策昭煥,良由登用得其人也。

司馬光:⑴ 元之吏事明敏,三爲宰相,皆兼兵部尚書,緣邊屯戍斥候,士馬儲械,無不默記。上初即位,勵精爲治,每事訪於元之。元之應答如響,同僚皆唯諾而已,故上專委任之。⑵ 姚、宋相繼爲相,崇善應變成務,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協心輔佐,使賦役寬平,刑罰清省,百姓富遮。唐世賢相,前稱房、杜,後稱姚、宋,他人莫得比焉。⑶ 上即位以來,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張嘉貞尚吏,張說尚文,李元紘、杜暹尚儉,韓休、張九齡尚直,各其所長也。

蘇轍:⑴ 玄宗初用姚崇、宋璟、盧懷慎、蘇頲,後用張說、源乾曜、張九齡;憲宗初用杜黃裳、李吉甫、裴垍、裴度、李絳,後用韋貫之、崔羣。雖未足以方駕房、杜,然皆一時名臣也。故開元、元和之初,其治庶幾於貞觀。⑵ 開元之初,天下始脫中、睿之亂。玄宗厲精政事,姚崇、宋璟彌縫其闕,而損其過,庶幾貞觀之治矣。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