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後世如何評價蕭瑀?有哪些與他相關的軼事典故?

後世如何評價蕭瑀?有哪些與他相關的軼事典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蕭瑀(575年~648年7月19日),字時文,唐朝初期宰相,出身蘭陵蕭氏南樑房,是樑明帝蕭巋第七子,隋煬帝蕭皇后同母弟。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出身蘭陵蕭氏南樑房。孝順好佛,聞名天下。愛好學習,工於書法。剛正不阿,光明磊落,初封新安郡王。西樑滅亡後,進入長安,拜內史侍郎。直言進諫隋煬帝,貶爲河池太守。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兵入京師,他以郡降,封宋國公,任民部尚書。唐武德元年(618年),拜內史令,總掌政務,深得信任。及平王世充,以預軍謀,進尚書右僕射。唐太宗即位,遷尚書左僕射。嘗勸太宗行分封以保長治久安。然心地偏狹,不能容人。房玄齡、杜如晦新用事,權任稍分,他心不平,俟有過劾之。貞觀二十年(646年),誣奏房玄齡結黨謀反,被太宗斥責,益不得志。旋自請出家而食言不行,太宗因奪其爵,貶商州刺史。不久徵還,恢復封爵。 姐姐蕭皇后去世後,蕭瑀內心深受打擊,於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染病而死,享年七十四歲,獲贈司空、荊州都督,諡號貞褊。

後世如何評價蕭瑀?有哪些與他相關的軼事典故?

軼事典故

巧諫高祖

武德三年(620年),唐高祖草擬了一份政令,交給蕭瑀承辦。蕭瑀閱後,發現其中有幾處考慮不周,於是,就暫壓了下來,沒有發佈。按當時朝中規定:“在皇帝命令執行過程中,如果發現不妥之處,臣僚應該向上奏明,加以改正”。

蕭瑀的做法是符合上述規定的。但唐高祖聞後,心中不悅,於是召見蕭瑀,責問他爲何不按時發佈政令。蕭瑀慷慨陳詞,用隋朝“內史宣勅”、“前後相乖”,致使:“百司行之,不知何所承用”的史實,來說明唐高祖所擬政令“不經審勘”的危害。接着,蕭瑀又陳述了他在皇帝“每授一勅”之後,“必審勘,使與前勅不相乖背者,始敢宣行。遲晚之愆,實由於此”。李淵聽後,也只好說:“卿能用心若此,我有何憂“。

力勸立賢

武德九年(626年),諸皇子間明爭暗鬥,李淵偏向於長子李建成,對次子李世民心存疑忌,想除去他。蕭瑀不顧個人得失,堅決支持李世民繼位。

李世民爲他作詩《賜蕭瑀》: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知義,智者必懷仁。

後世如何評價蕭瑀?有哪些與他相關的軼事典故? 第2張

人物評價

唐高祖:“公之言,社稷所賴”。

唐太宗:“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蕭瑀作爲一個亡國皇家的後裔,他在唐朝的政治生涯,與唐高祖李淵的武德朝、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朝相始終。始終在朝廷的權力中心。他的主要作用和功績是在武德朝。進入貞觀朝後,六遭罷相,大起大落,都是以忠誠亮直,不徇私情,不越法度而屢罷屢起。以後,他的孫子、曾孫、玄孫輩以及從子(侄子)一支有8人爲相,與唐朝相始終可謂興旺發達,這在歷史上是少見的。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