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墨子·49章 魯問(2)該如何理解?原文是什麼內容?

墨子·49章 魯問(2)該如何理解?原文是什麼內容?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墨子》,戰國時期的哲學著作,一般認爲是墨子的弟子及後學記錄、整理、編撰而成,共分爲兩大部分:一部分記錄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稱爲墨辨或墨經,着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墨子》原有71篇,當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無原文。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墨子·49章 魯問(2)

本篇各段記載了墨子與諸侯、弟子等人的一些談話,其中比較重要的內容,有墨子以“必擇務而從事”的原則遊說諸侯;文中多處申明“兼愛”“非攻”的主張;也有幾處專門申說“義”的重要性。所有這些內容,體現出墨子嚮往國家富強、天下安寧、人民安居樂業的理想。

子墨子游,魏越曰:“既得見四方之君,子則將先語?”子墨子曰:“凡入國,必擇務而從事焉。”從這些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一是人生苦短,一定要選擇重要的事先做。二是墨子作爲一個遊說之人,他知道怎樣把握機會,知道怎樣才能使國強,他能對症下藥。這不僅對於一個國家很重要,對於我們每一個人都很重要,我們只有善於從重要的事情入手,把握住我們生命中的重點,我們纔能有所成就。在勸說不要戰爭時,他仍然站在“兼愛”的立場,也就是說只有“兼愛”,人與人之間和平相處,人們纔不會攻打別的國家。戰爭對人對己都不利,因此他主張“非攻”。

曹公子以“人徒多死,六畜不蕃,身湛於病”來請教墨子,墨子以“今子處高爵祿而不以讓賢,一不祥也;多財而不以分貧,二不祥也”“若是而求福於有怪之鬼,豈可哉”來解說原因。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一是墨子早期的明鬼學說,可能僅限於要求弟子和百姓篤信鬼神之有而虔誠祭祀,威於鬼神而不做壞事和虧心事。也就是說,明鬼學說的早期功能主要在於以此威懾內部、促使弟子嚴格要求自己。二是隨着弟子學成而引發的社會政治地位特別是經濟地位的變化,墨子在明鬼中加入了新的內容,即:“處高爵祿”而“讓賢”“多財”而“以分貧”,從而“求福於有怪之鬼”,得到福佑而使自身和家人平安。

墨子·49章 魯問(2)該如何理解?原文是什麼內容?

【原文】

子墨子謂魯陽文君曰:“攻其鄰國,殺其民人,取其牛馬、粟米、貨財,則書之於竹帛,鏤之於金石,以爲銘於鐘鼎,傳遺後世子孫曰:‘莫若我多!’今賤人也,亦攻其鄰家,殺其人民,取其狗豕食糧衣裘,亦書之竹帛,以爲銘於席豆①,以遺後世子孫曰:‘莫若我多。’亓可乎?”魯陽文君曰:“然吾以子之言觀之,則之所謂可者,未必然也。”

子墨子爲②魯陽文君曰:“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今有人於此,竊一犬一彘則謂之不仁,竊一國一都,則以爲義。譬猶小視白謂之白,大視白則謂之黑。是故世俗之君子,知小物而不知大物者,此若言之謂也。”

魯陽文君語子墨子曰:“楚之南有啖人之國者橋,其國之長子生,則鮮①而食之,謂之宜弟。美,則以遺其君,君喜則賞其父。豈不惡俗哉?”子墨子曰:“雖中國之俗,亦猶是也。殺其父而賞其子,何以異食其子而賞其父者哉?苟不用仁義,何以非夷人食其子也?”

魯君之嬖人死,魯君爲之誄,魯人因說而用之②。子墨子聞之曰:“誄者,道死人之志也。今因說而用之,是猶以來③首從服也。”

魯陽文君謂子墨子曰:“有語我以忠臣者,令之俯則俯,令之仰則仰,處則靜,呼則應,可謂忠臣乎?”子墨子曰:“令之俯則俯,令之仰則仰,是似景④也;處則靜,呼則應,是似響也。君將何得於景與響哉?若以翟之所謂忠臣者,上有過,則微⑤之以諫;己有善,則訪之上,而無敢以告。外匡其邪,而入其善。尚同而無下比,是以美善在上,而怨讎在下,安樂在上,而憂戚在臣。此翟之所謂忠臣者也。”

魯君謂子墨子曰:“我有二子,一人者好學,一人者好分人財,孰以爲太子而可?”子墨子曰:“未可知也。或所爲賞與爲是也。釣者之恭,非爲魚賜也;餌鼠以蟲,非愛之也。吾願主君之合其志功①而觀焉。”

魯人有因子墨子而學②其子者,其子戰而死,其父讓③子墨子。子墨子曰:“子欲學子之子,今學成矣,戰而死,而子慍,而猶欲糶,糴讎,則慍也。豈不費④哉!”

墨子·49章 魯問(2)該如何理解?原文是什麼內容? 第2張

【註釋】

① 席豆:當爲“度豆”。度,指杖;豆:食器。

② 爲:通“謂”。

① 鮮:“解”字之形誤。

② 這兩句當作:“魯人爲之誄,魯君因說而用之。”說:通“悅”。

③ 來:即氂,犛牛。

④ 景:通“影”。

⑤ 微:伺察。

① 志功:動機和效果。

② 學:讀作“斆(xiáo)”,教的意思。

③ 讓:責備。

④ 費:爲“悖”之借字。

墨子·49章 魯問(2)該如何理解?原文是什麼內容? 第3張

【翻譯】

墨子對魯陽文君說:“諸侯攻打鄰國,殺害鄰國的人民,掠取鄰國的牛馬、粟米、貨財,把這些事書寫在竹帛上,鏤刻在金石上,銘刻在鐘鼎上,用來傳給後世子孫,說:‘沒有人比我的戰果多!’現在如果那些地位低下的人也去攻打他的鄰家,殺害鄰家的人口,掠取鄰家的狗豬、食糧、衣服、被子,也書寫在竹帛上,銘刻在席子、食器上,留傳給後世子孫,說:‘沒有人比我的成果多!’這樣做難道可以嗎?”魯陽文君說:“您說的對。我用您的話去觀察,那麼天下人所謂可行的事,未必就是對的了。”

墨子對魯陽文君說:“世俗所謂的君子,都是隻知道小事卻不知道大事。現在這裏有一個人,假如偷了人家的一隻狗、一隻豬,就被稱作不仁,如果竊取了一個國家、一座都城,就被稱作義。這就如同看一小點白說是白,看一大片白則說是黑。因此,世俗的君子只知道小事卻不知道大事的情況,就是這句話所要說的。”

魯陽文君告訴墨子說:“楚國的南面有個有吃人風俗的國家,名叫‘橋’,在這個國家裏,長子一出生就被殺死吃掉,叫作‘宜弟’。如果味美就獻給國君,國君喜歡了就獎賞他的父親。這難道不是極惡劣的風俗嗎?”墨子說:“即便是中原國的風俗也是這樣,父親因攻戰而死,就獎賞他的兒子,這與吃兒子獎賞他的父親有何不同呢?如果不踐行仁義,憑什麼去指責夷人吃他們兒子的惡劣風俗呢?”

魯國國君的愛妾死了,魯國人寫了一篇哀悼的誄文,魯國國君看了很高興,就提拔這個人做官。墨子知道了這件事,說:“誄文,是用來表現死者心志的。現在只憑高興就用人做官,這如同用犛牛的頭來做衣服一樣。”

魯陽文君對墨子說:“有人把‘忠臣’的樣子告訴我:叫他低下頭就低下頭,叫他擡起來就擡起來,日常居住很平靜,呼叫他才答應,這可以叫作忠臣嗎?”墨子答道:“叫他低下頭就低下頭,叫他擡起來就擡起來,這就像影子一樣;日常居住很平常,呼叫他才答應,這就好像回聲。你將從像影子和回聲那樣的臣子那裏得到什麼呢?我所說的忠臣卻像這樣,國君有過錯,則伺察機會加以勸諫;自己有好的見解,則上告國君,不敢告訴別人。匡正國君的偏邪,使他納入正道。崇尚統一,不在下面結黨營私,因此,美善存在於上級,怨仇存在於下面,安樂歸於國君,憂戚歸於臣下。這纔是我所說的忠臣。”

魯國國君對墨子說:“我有兩個兒子,一個愛好學習,一個喜歡將財物分給人家,誰可以作爲太子?”墨子答道:“這還不能知道。二子也許是爲了賞賜和名譽而這樣做的。釣魚人弓着身子,並不是對魚表示恭敬;用蟲子作爲捕鼠的誘餌,並不是喜愛老鼠。我希望君主把他們的動機和效果結合起來進行觀察。”

有個魯國人讓自己的兒子跟隨墨子學習,他的兒子戰死了,他就責備墨子。墨子說:“你要讓我教你的兒子,現在學成了,因戰而死,你卻怨恨我,這就像賣出買進糧食,糧食賣出去了,反而怨恨一樣,這難道不是很荒謬嗎!”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