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范蠡明知勾踐可共患難卻不可同享福,爲何還要輔佐他?

范蠡明知勾踐可共患難卻不可同享福,爲何還要輔佐他?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范蠡明知勾踐可共患難卻不可同享福,爲何還要輔佐他?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范蠡作爲我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智士,憑藉他的獨特的政治智慧和軍事才能,幫助了當時弱小的越國重新發展起來,並且盡心盡力地輔佐越王勾踐,最終帶領着越國戰勝了吳國。但是功成名就之後的范蠡卻因爲看到越王勾踐本人只可共患難,卻不能共富貴的性格,提前預見了自己可能會面臨“兔死狗烹”的下場,因此他就在戰勝吳國之後離開了越國。但是作爲一位具有很強的政治抱負的人才,范蠡之所以在可能面對“兔死狗烹”結局之下,還是決定輔佐越王勾踐,也是有很多方面原因的。

范蠡明知勾踐可共患難卻不可同享福,爲何還要輔佐他?

范蠡需要平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范蠡出生於楚國的一個較爲貧寒的家庭之中,雖然家境貧寒,但是范蠡卻是一個十分努力的人,他具有十分深厚的知識和智慧才能,是當時不可多得政治和軍事人才。但是當時的楚國在選拔朝廷的官員的時候,通常只會選用貴族出身的人才,像范蠡這種出身於貧寒之家的非貴族人員,是沒有機會和途徑進入到楚國的統治集團當中,因此他在楚國一直沒有機會登上政治舞臺,無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

後來范蠡遇到了當時作爲楚國縣令的文種,文種十分讚賞范蠡的智慧和才能,他們二人相見之後,彼此聊得十分投機,相互視爲知己。根據《越絕書》中記載,他們二人經過一番討論之後,認爲當前楚國並不適合他們,而“東南 (吳、越之地 )有霸兆, 不如往仕”,因此他們二人就一起相約到了越國。到了越國之後的范蠡和文種因爲自身所具有的才能受到當時的越王允常,也就是勾踐的父親的重視,於是就任命了他們二人作爲自己身邊的謀士。

范蠡明知勾踐可共患難卻不可同享福,爲何還要輔佐他? 第2張

楚國對於范蠡的不重用,使得范蠡來到了越國,越國給予他重要官職,爲他提供了展現自身政治才能和政治抱負的機會,因此范蠡自然十分感恩于越國對他的知遇之恩,所以後來范蠡也自然會盡心地輔佐越王王允常的兒子勾踐。

范蠡想要證明自身的才能。

范蠡自身具有很強的智慧和才能,並且發力本人對於自身的才能也是比較自負的。根據左丘明在《國語·越語上》中記載,當時范蠡曾經對於越王勾踐說:“兵甲之事,種不如蠡 ;鎮撫國家,親附百姓,蠡不如種。”由此可見,范蠡對於自身的軍事才能是十分自信的。但是越王勾踐卻在范蠡的輔佐之下,在與吳國進行戰爭中,勾踐卻在會稽山兵敗了,雖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爲勾踐沒有聽從自己的指揮,但是在世人眼中卻是因爲范蠡的軍事才能不足才造成的這場戰爭的失敗。

范蠡明知勾踐可共患難卻不可同享福,爲何還要輔佐他? 第3張

面對戰敗後的越國,如果此時的范蠡選擇不再輔佐越王勾踐,不僅沒有辦法證明自身所具備的真實的軍事實力,而且也會讓他成爲置國家安危於不顧的臨陣脫逃的小人,心懷很大抱負的范蠡自然不能夠忍受世人對他這樣的評價。同時也正是因爲范蠡對於自己的軍事才能十分的自信,因此他相信,即使此時的越國失敗了,在他的輔佐之下,憑藉他的軍事指揮能力,越國一定能夠再次戰勝吳國,也能借此機會,向世人證明他自身所具備的強大的軍事指揮才能。因此後來即使越王勾踐到了吳國當奴隸,范蠡也是一直忠心於他,並且爲後來越國戰勝吳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越國當時范蠡所能夠選擇的最好去處。

范蠡最開始所生活的楚國,正處於一個國家動亂,統治集團荒淫無度的狀況之下。少時范蠡所經歷的楚國的統治者是通過弒父奪位成爲楚王的楚靈王,成爲楚王之後的楚靈王十分的殘暴並且荒淫,因爲他喜歡細腰的美人,經常從全國各地強行搶掠一些女子,並且他的生活十分的奢靡,在全國範圍大肆的興建各種建築,楚國的百姓在楚靈王的統治之下生活十分困苦,百姓對於統治者的統治怨聲載道。後來在被他的弟弟棄疾所推翻,又立了楚初王爲統治者,但是楚初王由於太過膽小,在辛棄的恐嚇之下最終自殺了,於是辛棄自己正式自立爲王,也就是後來的楚平王。

范蠡明知勾踐可共患難卻不可同享福,爲何還要輔佐他? 第4張

然而楚平王同樣也是一個荒淫無度的暴君,他在位期間,重新奸臣,破壞傳統的倫理綱常,對於太子都進行了迫害。面對這樣腐敗無能的楚國,范蠡自然不願意爲他們效力,因此范蠡自然就放棄了楚國。

因爲范蠡與文種認爲吳國和越國兩地能夠出現霸主,所以范蠡從楚國出走之後,就選擇了這兩個地方。但是當時的吳國國君身邊已經有了兩位十分具有才能的謀士,在文韜方面有伍子胥,在武略方面有孫武,范蠡覺得吳國不需要他,即使到了吳國,可能自己也不會受到重用,因此范蠡就選擇來到了越國。當時的越王允常是一個十分重視人才的人,來到越國之後的范蠡雖然受到了石買的嘲諷,但是卻受到了統治者對他的禮遇和厚待,因此范蠡自然就選擇了留在越國輔佐越王。

范蠡想要建功立業留名青史的情懷。

我國古代社會中的大部分的有才能的能人志士,通常都是胸懷大志的人,他們也都渴望能夠有機會實現自己建功立業的力相,能夠讓自己名垂青史,范蠡同樣也是如此。

范蠡明知勾踐可共患難卻不可同享福,爲何還要輔佐他? 第5張

范蠡雖然出身貧困,但是他本人卻是一個十分清高自傲的人,他十分的有骨氣,有理想,而他的理想只能夠通過成爲朝廷的官員來實現,所以范蠡從小就有一種十分強烈的走向仕途的願望。范蠡更是爲了實現自己建功立業的遠望谷,所以才主動地跟隨着越王勾踐,向他進諫關於軍事方面的作戰策略,並且在勾踐到吳國當奴隸的時候,他也是在勾踐的身邊不斷地爲他謀劃。

即使後來范蠡因爲看到越王勾踐待人不義的情況之下逃離了越國,但是此時的范蠡已經實現了他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從當時衆多的學者對於他的記載來看,他在當時也達到了名垂青史的結果。

越王勾踐善於表面僞裝。

范蠡在臨走之前給文種寫過一封信,在信中他曾經針對於越王的相貌方面來進行評判,說勾踐絕非善類,但是如果是從相貌上來評斷的話,范蠡應該在第一次看見勾踐的相貌之後就應該逃跑的,但是當時的范蠡並沒有。因此我們可以判斷,范蠡能夠對於越王勾踐的性格和他將來的所作所爲提前預知,還是在於范蠡長期的相處之中感受到的。

范蠡明知勾踐可共患難卻不可同享福,爲何還要輔佐他? 第6張

前期的勾踐對於范蠡和文種是十分的尊敬和信賴的,對於他們極盡各種禮遇和厚待,即使是對於當時越國的普通百姓,越王都是十分寬容和仁愛的。如果按照當時的勾踐所表現出來的形象,任誰也不會想到將來他會將輔佐自己的功臣殺害,可見當時的勾踐是十分善於僞裝的,並沒有將自己的不仁不義展現出來。所以范蠡留給文種的信中向他說明勾踐未來可能會將他們殺害的做法時,文種卻是對此不相信的重要一方面原因。即使是范蠡,也是通過四十多年的長久相處之中,纔對於勾踐的性格有了充分的掌握,他深知統治者對於自己統治的憂慮之處,未來避免憑藉自己功高蓋主而進行謀權篡位,將這些功臣殺害就成爲他們最主要的選擇,因此范蠡才能夠才激流中勇退。

范蠡生不逢時,使得他的仕途並不是十分的順暢,但是他也憑藉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亂世之中的爾虞我詐的朝堂之上建功立業,實現自己政治和理想抱負的同時,也能夠做到激流勇退,明白統治者不希望有人功高蓋主,超越自己的這種思想,適時的保全自己,這也是范蠡在仕途之中生存下來並且發光發熱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