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范蠡果斷歸隱,他是怎麼知道勾踐可以共患難不可共富貴的?

范蠡果斷歸隱,他是怎麼知道勾踐可以共患難不可共富貴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9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歷史上英雄人物輩出,范蠡的故事大家聽過嗎?

公元前473年,越國成功將吳國消滅了。這部成功史,其實充滿着血淚,越國無數將士的血淚,趙國無數百姓的血淚,更有那些被送到吳國當禮品的女性的血淚。

無論如何,“成者王侯,敗者寇”,勾踐隱忍二十餘年,臥薪嚐膽、發奮圖強,拿到了最終的成功獎勵,越王勾踐也成爲新的霸主。這份沉甸甸的成功,離不開他背後兩位謀士的功勞,他們便是范蠡與文種。

范蠡果斷歸隱,他是怎麼知道勾踐可以共患難不可共富貴的?

越國成功翻盤後,越王勾踐大封功臣,燈火輝煌的大殿裏,越國君臣觥籌交錯,縱情歡歌,長年累月堆積在胸的塊壘,一朝卸下,豈不快哉!有些大臣都顯出醉態,越王勾踐仍頻頻舉杯,一一詳述諸位大臣的功勞,並許下將擇吉日正式封賞的承諾,更表示要與衆人同富貴,共天下,遺澤後代,永世不絕。

“永世不絕,共享富貴”,這不就是衆人誓死追隨勾踐的動力嗎?

范蠡同所有功臣一樣,舉杯向國君敬酒,滿懷期待地憧憬着即將到來的美好生活。然而,目光敏銳的他,向上望去,卻從高高在上的越王勾踐陰鷙的笑臉上看出了一絲殺氣。

范蠡果斷歸隱,他是怎麼知道勾踐可以共患難不可共富貴的? 第2張

自從二十三年前,越國被吳國擊敗後,范蠡就作爲越國的全權代表,常駐吳國,他一方面將越國的貢獻或公開或暗中地送給吳王,送給伯嚭等重臣,一方面他要將吳國的動向傳回越國,以供君臣研究下一步戰略部署。

從三十多歲,到年逾五旬,范蠡在數十年的宦海沉浮中,對人性有了更廣泛而深刻的認識。君王,尤其是有爲之君,常常將臣子當作棋子罷了。用你時,他們可以禮賢下士,虔誠恭敬,不用你時,他們會毫不留情地將臣子拋棄。越有能力的臣子越危險。有些君主真的是可以同患難,不可以同富貴。

范蠡在過去二十餘年裏,早已把勾踐的性格摸得一清二楚:他爲人自私而狠毒,表裏不一,臉上陽光燦爛,內心陰暗冰冷,二十餘年的提心吊膽的生活,讓這位越王性格中憑添了敏感與猜忌。他可以臥薪嚐膽,隱忍蓄勢,奮發有爲,他可以爲達目的,不擇手段,他的心裏只有權與利,任何人都不能讓他的權利受到威脅。

身爲重臣,國難之時爲良弓,霸業既成,則淪爲魚肉。

“眼前寶座上的這位君王,真能讓我們同享榮華富貴嗎?”范蠡彷彿看到勾踐手中的那把劍已然舉起,正待落下,他禁不住冷汗直冒。

在一個霧靄沉沉的早上,范蠡攜帶家眷,不辭而別,悄然離開了越國。

他輾轉來到齊國,變姓名爲鴟夷子皮,在海邊結廬而居。戮力耕作,兼營副業(捕漁、曬鹽),很快積累了數千萬家產。范蠡仗義疏財,施善鄉梓,他的賢明能幹被齊人賞識,齊王把他請進國都臨淄,拜爲主政相國,僅僅過了三年,范蠡再次辭官,攜家遷徙至陶(今菏澤定陶區)。

這是個居於“天下之中”(陶地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的最佳經商之地。而范蠡擅長在經營當中,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人棄我取、人取我予,順其自然、待機而動,財富很快如滾雪球一般,再次飛速增加,遂自號陶朱公。

有人說范蠡離開越國時,帶走了西施。“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哪個男人不想擁有?可究竟有無這回事兒,諸如《史記》這種正史典籍中並沒有記載,我們姑且希望當年范蠡真的是與西施泛舟而去吧。

當年范蠡離開越國,不久之後,他曾經給文種去過信札,以老友的身份勸說文種也離開越國,文種卻對勾踐的承諾深信不疑。人各有志,范蠡也不便再說什麼,從此便一心一意地經營生意,打造屬於自己家族的商業帝國。

人在江湖,少了權勢,便少了羈絆束縛,增加了灑脫快意。

公元前448年,范蠡去世。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