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范蠡爲何知道越王勾踐只可共患難、不能共享樂?

范蠡爲何知道越王勾踐只可共患難、不能共享樂?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范蠡爲何知道越王勾踐只可共患難、不能共享樂?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越王勾踐是古代勵志人物的傑出代表。他以超常的意志忍受了常人所無法忍耐的屈辱,創造了著名典故“臥薪嚐膽”。

天不負有志者,越王勾踐終於在二十四年(前473年)攻滅了吳國,將昔日侮辱自己的吳王夫差逼得自盡。此後,越國又會盟諸侯,奠定了東南霸主的地位。《荀子•王霸》中將他列爲“春秋五霸”的最後一位,後世也都把他當作一位意志強大的英雄。

在勾踐發展壯大,逐漸扭轉局勢的過程中,范蠡、文種二人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們出謀劃策、幫助勾踐治理國家,立下了不世之功,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范蠡爲何知道越王勾踐只可共患難、不能共享樂?

但是,功成名就後的范蠡選擇遠走他方,並寫信告誡文種說,越王勾踐“只可共患難不能共享樂”,建議文種也儘快離開。文種對范蠡的建議不以爲然,後來果然被勾踐賜死。

那麼,范蠡爲何知道越王是這樣的人呢?

首先,我們從范蠡自身來探尋一下這個原因。范蠡作爲春秋時期的著名政治家,他棄政從商成爲一代“商聖”,應該說范蠡的智商情商都是一般人難以企及的。周景王九年(前536年),范蠡出生於楚國宛地的三戶邑,也就是今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一帶。長大後,他前往越國,並將文種也邀請過來。他們二人共同輔佐勾踐,但並不是很受重用。

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吳王闔閭引兵進攻越國,結果戰敗身死。勾踐趁着聲勢,發動大軍攻打新繼位不久的吳王夫差,沒想到夫差將勾踐擊敗,並將其圍困於會稽山。硬碰硬,勾踐已經失去了任何優勢。

范蠡建議勾踐議和。誰去?勾踐和范蠡商議後派出了文種。

好漢不吃眼前虧,勾踐最後把越國的土地、人口、錢糧拱手相讓。爲了保全性命,勾踐夫婦淪爲吳地奴隸,並且盟誓永不反叛。

正是這個屈辱的盟約,爲勾踐的東山再起贏得了空間和機遇。

而這正是范蠡的聰明之處。

范蠡爲何知道越王勾踐只可共患難、不能共享樂? 第2張

性格就是命運,在范蠡看來,勾踐有一個性格特徵,那就是得意時目空一切,失意時纔會尋求幫助。吳王闔閭主動攻打越國中箭身亡後,勾踐大喜過望,連忙發動大軍乘勝追擊,要將吳國一舉滅亡。這時,范蠡苦苦相勸,勾踐卻全然不顧。在得意之時,不思來路之苦,不謀去路之計,不顧守成之策,怎麼能夠和別人“共享樂”呢。

在夫差的鼻子底下,勾踐一面俯首稱臣,進貢大量珍寶、美女;另一面暗中發奮,提拔賢才,整頓兵士,不動聲色地準備有朝一日發動反攻。在那段時間裏,范蠡始終跟隨左右,對勾踐有着深刻的瞭解。范蠡堅定了對勾踐的性格判斷——在落魄的時候,勾踐纔會虛心聽取意見,纔對和自己一同受苦的人十分親善。

據《史記》記載:“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勾踐用品嚐苦膽來激勵自己,警示自己,不忘屈辱。這是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時間到了宋代,蘇軾完善了這個故事的細節,從此,“臥薪嚐膽”成爲一個經典的勵志故事。

我們有必要看看那時候的范蠡。他跟隨着勾踐,對勾踐的一言一行記憶猶新。勾踐爲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對待仇人是睚眥必報。而有朝一日,勾踐消滅了夫差之後,他會如何對待當年的走膀右臂呢?范蠡陷入了沉思之中。

我們可以猜想,范蠡的日子也好不到哪裏去,他對勾踐的偏執瞭如指掌,刻骨銘心。

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頭,范蠡明瞭勾踐當時的處境,他同樣也時刻警醒自己當思來路。

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年),勾踐趁吳王夫差北上與晉、魯等國會盟之計,發兵攻打吳國,大獲全勝,吳國被迫與越講和。

四年後,勾踐不顧盟約再度攻吳。公元前476年,勾踐第三次伐吳。周元王三年(前473年),勾踐徹底滅亡吳國,號稱霸王。

范蠡爲何知道越王勾踐只可共患難、不能共享樂? 第3張

越國稱霸,最大的兩位功臣范蠡、文種居功至偉,應該是好好享受榮華富貴。然而,范蠡很快選擇退隱,化名鴟夷子皮,四處遊玩。隨後,他幹起了老本行——經商。走在自己喜歡的軌道上,范蠡富甲一方,被後世尊爲“財神”、“商聖”。

在離開越王勾踐之時,范蠡給文種遺書一封道:“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爲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飛鳥被捕盡,再好的彈弓也就沒用了;狡兔被獵光,再勤勉忠心的獵犬也會被烹殺。況且勾踐脖子長,嘴尖,只能和他一同度過艱難的時光,卻不能一同享樂。

知人莫若友,勾踐的性格特徵,行動特點,行爲路徑讓范蠡感到不安,他選擇了離開。

有時候,處人之道在於恰到好處的離開,而不在於心存僥倖的守望。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