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范蠡是什麼身份?勾踐要殺他又是爲何?

歷史上范蠡是什麼身份?勾踐要殺他又是爲何?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范蠡是越王勾踐的軍事幕僚,是春秋末期着名的謀略家,一位具有濃厚傳奇色彩的人物。對此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在知識代表階層的時代,學富五車的楚人范蠡與文種,必然不是等閒平民,以他們學識與貴族身份可以無數諸侯國謀取高位,爲何兩人偏偏來到越國?晉國一段歷史揭開端倪,范蠡與文種或是楚國派出的高級特工,扶持越國對抗吳國以爲楚國服務!

范蠡,楚人,出生宛地(河南南陽)三戶邑。文種,楚人,楚之郢(今湖北江陵)人。根據史書記載,公元前516年,宛地縣令文種見范蠡,一番交談之後,兩人惺惺相惜,五年之後范蠡邀請文種到越國尋找建功立業的機會。對於文種而言,這是拋棄眼前光明前途,投向前途未卜的未來。

但范蠡與文種投靠勾踐之初二十餘年,一直沒有得到勾踐重用,直到公元前494年,在夫椒之戰中,吳王夫差大敗勾踐,越國差一點就此滅亡,在此之後勾踐才重視范蠡與文種,《史記》記載“勾踐兵敗西於會稽山,始重用范蠡、文種等”。之後,在范蠡等幫助之下,越國慢慢復興,還滅亡掉了吳國。

勾踐滅吳五年之後,北渡淮水,兵逼齊晉兩國,與齊魯諸侯會於徐州,並致貢於周。周元王使人賜勾踐胙肉,承認越是華夏諸侯的“伯”(霸主),一時之間勾踐風頭無兩,成爲春秋五霸之一,而范蠡稱上將軍,文種爲越國爲丞相,三人都達到了人生巔峯。

歷史上范蠡是什麼身份?勾踐要殺他又是爲何?

返回國內之後,范蠡輾轉反側,認爲勾踐“可與同患,難與處安”,於是上書請辭,勾踐告訴范蠡,“留下來一起坐江山,不然的話,我就殺了你”。最終,范蠡偷偷逃走,“乃裝其輕寶珠玉,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終不反。”

隨即,范蠡泛舟五湖,但在臨行之前,還給好友文種留信一封,上書:“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爲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范蠡認爲勾踐爲人不可信,只可共患難,卻不能共富貴,所以趕快離開,否則必有殺身之禍。文種見信之後,稱病不朝,有人讒言文種或將作亂,勾踐賜劍讓文種自殺。

文種的結局,第一次證實了鳥盡弓藏的殘酷現實。

但范蠡在越國的這一段歷史,卻至少存在二個邏輯問題:

既然勾踐起初並未重視范蠡,范蠡對勾踐還爲何不離不棄,從前511年到前494年一直坐冷板凳?

既然勾踐人品存疑,可共患難不能共富貴,爲何范蠡還數十年全心全力的幫助勾踐?

春秋時代社會規則是良禽折木而棲,並非後世只能“貨賣帝王家”,數十上百個諸侯國,總有一款君主能夠讓自己發揮才華,實現人生價值昇華。因此,既然勾踐爲人刻薄,既然勾踐不重視,范蠡完全可以早日離開勾踐,選擇其他諸侯王效忠。那麼,范蠡爲何沒有早日離開越國?

范蠡之所以效力勾踐數十年,正常來說無非以下四個原因。

1,范蠡爲了名或利,藉助越國這一舞臺,實現人生價值與揚名的目的。或者,范蠡就是很俗氣地爲了金錢。但與上述理由一樣,范蠡在其他諸侯國一樣可以達到這兩個目的。

2,勾踐矇騙了范蠡,直到勾踐稱霸之後,范蠡才幡然醒悟,認識到勾踐“可與同患,難與處安”,於是才倉促而走。但以范蠡之才,與勾踐相處數十年,應該很早就認識了勾踐真面目纔對。

3,勾踐對范蠡有知遇之恩,由於存在報恩想法,所以知道勾踐人品存疑,卻還是無怨無悔的幫助勾踐。但“勾踐兵敗西於會稽山,始重用范蠡、文種等”,可見勾踐起初對范蠡沒有什麼知遇之恩。

4,范蠡與文種愛國,不忍看到吳國壓力楚國,於是自告奮勇地來到越國,扶持越國對抗吳國,減輕楚國的戰略壓力。關於這一點的歷史背景,下面會詳述。

總得來說,除了第四個,前三個理由都存在違背常理之處。既然如此,范蠡爲何數十年效力一個人品存疑之人呢?晉國一段歷史揭開端倪,范蠡與文種更可能是楚國的高級特工!

春秋時代,諸侯爭霸,其中晉楚爭霸最爲激烈、持續時間最長。

晉文公時,通過城濮之戰擊敗楚國取代齊國成爲霸主,由此也拉開了晉楚爭霸戰爭序幕。在之後百餘年中,晉楚爲爭奪霸主地位經常爆發大戰,主要分爲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晉國主動上陣,晉楚雙方直接對抗,第二階段是晉國尋找盟友戰略包圍楚國,由於晉國國內六卿專權,互相爭鬥,國力有所下滑,於是制定了從“北—東北—東”三方形成對楚國的包圍網戰略。

歷史上范蠡是什麼身份?勾踐要殺他又是爲何? 第2張

《左傳》記載:“冬十有一月,叔孫僑如會晉士燮、齊高無咎、宋華元、衛孫林父、鄭公子、邾人會吳於鍾離。”簡單的說,就是公元前563年(晉悼公九年),晉、吳國君歷史性的第一次會面,雙方聯合圍剿楚國,對抗秦楚聯盟。史書記載,楚人申公巫臣全家被滅,內心憤恨不已,決心與楚國決裂,逃到晉國之後獻計“聯吳疲楚”,親自前往吳國,教會吳國駕駛戰車,成爲楚國衰落、吳國崛起的序幕,奠定了吳國走向爭霸的舞臺。

需要說明的是,吳國是泰伯之後,而泰伯是古公亶父之子,周文王的大伯,周武王的大爺,古公亶父定下剪商戰略之後,讓泰伯奔吳在江淮地區建立周人力量,以期擇機從背後給予商朝致命一擊。當然,這一戰略後來沒有用上,但說明吳國與晉國(周武王二子建立)有着深厚血緣關係。晉吳能夠結盟,不僅是血緣親戚關係,還因爲存在楚國這一共同敵人。

晉吳結盟讓楚國壓力倍增,那麼楚國該如何應對呢?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吳越兩國衝突不斷,楚國最佳的破局盟友應該是越國,扶持越國對抗吳國,即“聯越制吳”,消弭東方的戰略壓力。

前519年,吳楚爆發雞父之戰,吳國大勝楚國大敗,楚國在戰略上居於守勢。第二年,吳國爲大舉討伐楚國,闔閭滅了巢與鍾離,控制了淮河中游地區。之後幾年,吳國一直剪除楚國外圍附屬勢力,包括前510年擊敗越國,總之吳軍步步緊逼,時刻準備給予越國致命一擊。《左傳·定公四年》記載:“楚自昭王即位(前516年),無歲不有吳師。”可見,吳軍幾乎連年出動騷擾,楚國應接不暇,疲於奔命。

前506年,晉國率19國諸侯聯軍入侵楚國,消耗與吸引了大量楚軍之後,吳國從東方發動襲楚,吳王闔閭、夫概、孫武、伍子胥等都參與了這一戰,吳軍勢如破竹,攻破楚都,楚國大敗。隨後,楚國聯合秦國反擊吳軍,與此同時向來與楚親善的越國派兵擊吳,迫使“吳使別兵擊越”。

就在晉國幫助下,吳國讓楚國疲於奔命之時,楚人范蠡與文種非常巧合地來到了越國,要說兩者沒有一定聯繫,估計很難讓人相信。筆者認爲,范蠡與文種的身份,要麼是愛國分子,私下助越制吳,要麼楚人特意派遣范蠡與文種來到越國,提升越國國力,以更好的壓制吳國,當然也有收集情報、破壞吳越和解的特工身份。

歷史上范蠡是什麼身份?勾踐要殺他又是爲何? 第3張

如果范蠡是楚國特工,那麼范蠡身上的很多謎團就容易揭開了。

勾踐17年內冷待范蠡文種,但范蠡身負特殊使命,所以一直沒有離開越國。直到范蠡幫助越國滅吳稱霸,實現了楚國戰略目的,於是才考慮抽身而走。但范蠡與文種這一獨特身份,勾踐肯定比較清楚,所以不準范蠡離開,說出否則“將加誅於子”的話,因爲范蠡掌握越國大量情報,勾踐不可能放他回去。關於范蠡下落,歷史上還有一些說法,比如認爲范蠡是被勾踐沉入湖底,所謂范蠡泛舟五湖只是一種美好傳說。

至於文種,之後或許不願回國了,范蠡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勾踐不可信爲由勸說他之後,文種心生猶豫稱病不朝時,勾踐認爲文種不會真心效忠他,而文種掌握越國大量情報,又不可能放他出去,於是只能將文種賜死。

因此,勾踐要殺范蠡與文種,是爲了國家不被楚國控制,或重大情報泄露。“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勾踐這麼做何錯之有?

總而言之,范蠡究竟是何身份,如今已經無法100%還原,但就時代背景而言,范蠡與文種的楚國特工身份應該更接近歷史真相。另一方面,勾踐可能並非史書記載的那麼老奸巨猾,卸磨殺驢過河拆橋的逼走范蠡殺死文種等,可能還存在不得已的苦衷。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