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范蠡是如何做到功成身退的?勾踐對范蠡是一個什麼態度?

范蠡是如何做到功成身退的?勾踐對范蠡是一個什麼態度?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秋時期是一個大變動的時代,尤其是在後期,各諸侯紛爭激烈。范蠡就是出生在那樣的一個年代,沒有背景,家境貧窮,經常爲生計所愁,可是他從小機敏好學,後來文種看重其才能邀他入越。在他的輔佐下,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二十載,最終三千越甲終吞吳,勾踐成功復國之後,范蠡則不貪圖功名,選擇功成身退,浪跡江湖。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與他一起輔佐勾踐,貢獻巨大的還有一人,那就是文種。可以說,沒有文種和范蠡二人的盡心輔佐謀劃,越王復國的希望機會爲零。因此,足以說明文種、范蠡的功勞有多大,按理說,用功之臣重賞之,更何況他們有着如此的復國之功呢!

范蠡是如何做到功成身退的?勾踐對范蠡是一個什麼態度?

可是范蠡卻早早地抽身離開,也多次勸說文種離開朝堂,他認爲勾踐“只可共患難,不能共享樂”,因此越早離開越好,否則晚了就來不及了。那麼范蠡是如何看出勾踐是這樣的一個人呢?

在吳越的較量中,勾踐在逆境中奮鬥,忍辱負重數十年,終於找到機會逆襲成功,成爲了最終的勝利者,可以說他是英雄。他身上有太多的東西值得我們學習,謙遜、百折不撓、堅強、不懈努力等,正所謂性格決定命運,如此的一個勾踐能取得成功自然也是理所應當。但是他還有一個性格上的特徵,就是得意的時候目空一切,而所謂的謙遜只發生在他落魄的時候。

當闔閭攻打越國的時候,不幸中箭身亡。而此時的勾踐完全得意忘形,似乎自己已經天下無敵一般,竟發兵想一舉端掉吳國。不管范蠡在一旁怎麼勸說,勾踐完全不管有什麼建議,直接忽視。似乎變了一個人似的,哪裏還有什麼謙卑之心。試想一下如此一人,在他功成得意之後,還怎敢奢望他與人“共享樂”呢?

而且在後來吳越角逐的過程中,勾踐爲了達成自己的目的,完全不擇手段。比如將煮熟的稻種送給吳國,以至於害慘了吳國的百姓,讓原本遭受天災的百姓陷入更大的災難當中。要說不想出借完全可以直接拒絕,這樣吳國還可以再想其他辦法來度過危機。可是勾踐卻做這種表面良善,背地卻使損招的行爲,實在是讓人有點可怕。試問,他怎會輕易與人“共享樂”?

范蠡是如何做到功成身退的?勾踐對范蠡是一個什麼態度? 第2張

這就是爲什麼范蠡多次告誡文種早點抽身離開的原因,他在信中寫道:“越王爲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可惜的是文種沒有看透勾踐的爲人,他認爲自己居功至偉,應該好好地享受一下富貴榮華。按理說,這是完全理所應當的,作爲勾踐復國最大的功臣,理應受到最高的獎賞。

可是勾踐是一個只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的人。文種雖然之前幫助了他很多,但是勾踐絲毫不懂感恩,在他眼裏只有江山社稷,只有他的雄圖霸業。爲達成目的,他可以謙虛,可以忍辱,可以利用任何有用之人。可一旦成功之後便原形畢露,過河拆橋,毫不留情的除掉有功之臣。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