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范蠡爲什麼會說勾踐可共患難,擔不可共富貴呢?

范蠡爲什麼會說勾踐可共患難,擔不可共富貴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范蠡爲什麼會說勾踐可共患難,擔不可共富貴呢?主要有以下4個原因,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公元前468年,范蠡幫助勾踐滅吳成就霸業後,因其有大功,勾踐封他爲開國大將軍。但是范蠡卻留下一封信辭謝了勾踐的厚愛,離開了越國。不光如此,他還在齊國寫信給同爲勾踐賣命的文種說:“蜚(同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爲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

1.品行不端

未經歷滅國之事前,勾踐的德行不好。《國語·越語》記載:先人就世,不穀即位。吾年既少,未有恆常,出則禽荒,入則酒荒。

那個時期的勾踐正處於富貴之中,荒唐是他的本來面目,貧賤時的忍辱負重,只是假象。

2.勾踐有親近小人,不敬大臣的舉動

范蠡爲什麼會說勾踐可共患難,擔不可共富貴呢?

越語說勾踐即位三年就想着伐吳,范蠡苦勸他說時機不成,然而勾踐的反應是“王弗聽”、“果興師而伐吳,戰於五湖,不勝,棲於會稽。”又有記載,道勾踐寵幸一位名叫石買的大夫(越絕書?),聽信他的話而疏遠范蠡,連文種也爲忍不住爲范蠡力爭。

對於文種,勾踐早年大約也是不夠尊敬的,不然文種不會在他戰敗時指責他道:“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勾踐骨子裏剛愎自用,根本不聽這一班賢臣的意見,等到打了敗仗了,又拉得下臉皮來求他們爲自己收拾殘局。這種前倨後恭的態度,文種是老實人,並不在意,但精明的范蠡則是暗記於心了。

3.面相不好

這個理由會讓人覺得荒謬,認爲比較迷信,可是古人卻很看重面相。《史記》中范蠡是這樣說的:越王爲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我們不知道“長頸鳥喙”是什麼意思,但肯定不是好面相。

4.忘恩記仇

這一點雖然沒有實證,卻可從范蠡告別時說的話中推測一二。“臣聞之,爲人臣者,君憂臣勞,君辱臣死。昔者君王辱於會稽,臣所以不死者,爲此事也。今事已濟矣,蠡請從會稽之罰。”

這句話的潛臺詞是說:勾踐在吳國所受的侮辱,其罪都歸在臣子身上,如今功過相抵,全身而退。

歷史證明,范蠡所言不虛,勾踐只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范蠡離開越國後,田種就被逼自殺。